移至主內容

花蓮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2007/07/02 10:52
7,107次瀏覽 ・ 0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文/洄瀾夢想聯盟

花蓮隨台灣工業化發展脈絡,從早期砂石、礦石與水泥等產業的輸出、美崙及光華工業區的劃設,到近十多年來,產業東移政策促成水泥專區的設立,花蓮一直扮演自然資源輸出的角色。

近年面對全球化發展的時代,台灣陷入了發展的困境,花蓮也面臨同樣的發展議題,面對未來「發展」道路的選擇,花蓮如果能夠明確建立發展的主體性,或許有無限的可能?

就花蓮的資源條件來看,環太平洋如果是花蓮發展的視野與選擇,我們就必須面對過去建設並沒有帶來發展的現實,包括道路建設可以帶來發展的認知落差,與消波塊讓海岸消失等事實,從花蓮主體價值進行發展建設的選擇,進而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

從台十一線拓寬看道路建設與發展

我們以在花蓮爭議多時的台十一線拓寬為例,來看公路建設與地方發展間的關係,便利的交通一直被視為地方發展的重要建設要素之一,且直觀的被視為影響地方經濟的發展,然而根據主計處網站「民國90年各縣市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資料顯示,沒有蘇花國道的花蓮尚排名第八,尤勝有高速公路的基隆雲嘉等地。

此外,從台灣觀光區公路交通為主的發展結果,我們看到的是塞車、空氣污染、沒有特色的景觀與上街拉客的競爭,同時便利公路又加速社區與人口的瓦解、零售與小型產業的萎縮。以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於民國90-91年針對台十一線拓寬的影響與必要性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台十一線拓寬後沿線的產業與社會現況如下:

1. 東部海岸地區人口逐年外移,並未因此趨緩

‧花蓮段部份:85年開始拓寬工程,成長率約在-2%~-4%;以壽豐鄉水璉村(88,-5%)、豐濱鄉豐濱村(87, -5%)人口外移最為明顯。

‧台東段部份:87年完成拓寬工程,人口成長率約在-2%~-5%;以東河鄉興昌村(88/89, -6%)、長濱鄉竹湖村(88/89, -4%)人口外移最為明顯。

2. 並未帶動觀光遊憩發展效益

‧遊客量:除87~89年小野柳大幅成長約13%,其他景點持續下滑。

‧旅館數:85~88年沿線旅館相繼歇業,花蓮段豐濱鄉(7家)、台東段東河鄉(5家)最為嚴重。

‧零售業:道路拓寬後改變商業活動分布,造成沿線聚落內的小商店與小吃店倒閉,並未明顯帶動商機。

3. 標準道路剖面設計施工後大幅改變原有社區生活秩序與傳統儀式

‧社區日常生活與大型道路缺乏緩衝界面,增加生活中的危險。

‧道路工程設施影響傳統儀式活動進行,例如保護拓寬後的路基消波塊妨礙捕魚祭漁船出入。

‧當地居民的社會經濟現狀根本沒有能力因應改變城鄉結構的建設,許多因道路拓寬被迫拆除的屋舍變成鐵皮屋。

沒有海岸就沒有觀光

許多著名的國際觀光景點,都是以迷人的海岸做為重要賣點,然而花蓮狹長的海岸沿線卻被消波塊一點一滴的佔據。如果海洋是花蓮重要的發展資源,我們卻以消波塊逐漸吞噬海岸,當發展的資源被破壞,又如何能夠提供就業留住居民呢?此時以消波塊保護海岸就更無意義。

所以,當我們發現過去的建設不斷侵蝕花蓮的發展資源時,是否該換條路走,尋求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案?此時正是試圖整合過去零碎的發展資源,建立發展的核心價值與尋求替代方案,讓花蓮走向新的發展世紀。

聯盟成員名單(團體、社區及產業界):

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學會、中華民國野鳥協會花蓮分會、山海保護聯盟、花蓮縣原住民觀光協會、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花蓮縣動物權益促進會、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東台灣生態保育聯盟、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逆流青年社、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環保聯盟花蓮分會、豐川書院、花蓮國際青年之家等

歡迎參與連署或加入聯盟

洄瀾夢想聯盟
聯絡電話:03-8510512 
E-mail:
isomer.cheng@msa.hinet.net

(本文刊載於荒野快報144期)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後山一口甘蔗專賣店 (未驗證) ・ 2009/10/28 17:45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後山一口甘蔗專賣店 (未驗證) ・ 2009/10/28 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