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批百日政績空洞 基隆市長擋招——20150423 上午 基隆市議會質詢與市長回答(簡要筆記)

地區:
分類:
文字-A A +A

緊接在22日市長提出百日政績之後,本日(23日)市議員們紛紛就這份報告評論。(部份問題在各議員之間有重複可能略過)

照片:開議前刻。

張耿輝:報告總體評價,只有少數單位有進一步細節,大體空洞。振興基隆的三支箭政策:市港合一、都更、招商,做到大概一箭半,招商得如何了?每次誰執政誰擁核誰在野誰反核,又要反又要回饋金是怎樣?亞太藝術中心跟七堵副都心又做得如何了?

莊榮欽:雖說港市合一(合作),但會不會因此少掉港務分公司的四億回饋金呢?港務分公司連停車場用地都不幫忙,真的有心嗎?這牽涉到兩億的道路拋舖費之道路安全。澎湖恆春都已經讓架空的纜線下地,基隆可以嗎?托育中心應該每區都有。

蔡適應:基隆長期問題如成功路橋下攤販佔用,壯觀社區用水等,處理地如何?成果能否持續。和台北市的合作是否有利?還是跟班小弟?新開的快捷公車路線只是局部,多處出入台北仍不方便,如新豐街國光有發車不返站。

楊石城:航運業者擔心軍港遷移阻礙商輪吞吐量。(講了很多細節)

張芳麗:市政不要眼高手低,在地有旭川河建物等在地問題需要處理,有商家反應要離開基隆,應去了解原因,留住他們。

藍敏煌:東4、5軍港遷移關係海軍配置,並不容易,與其遷移,爭取開放比較實際。西2碼頭保留又要做文創,會不會影響原本功能,台馬輪與連江縣的運輸呢?舊火車站保留是否影響新火車站? 基隆已有在正在浚深的碼頭,深水港昂貴中央補助希望不大,希望市長不要浪費在這裡。

秦鉦:關於和北市的合作,台北市給了基隆三巴掌,一、配合國光北車西站,公路運輸前景不明,二、為了選前林市長的捷運支票,議會把500萬的規劃費解凍了,柯文哲又說基隆不用捷運了,三、還要基隆出廊帶的地合建社會住宅。北北基桃共同生活圈到底是怎樣的概念?

為了壯觀社區用水遲遲聯絡不上市長,過了16天來電時,竟要住戶負擔管線費用,由民間解決的話何需政府!幸好我爭取之後建商同意負擔,但未來管線維護還是前途不明。

之前跨年晚會因經費問題停辦,現市長要恢復,經費來源與內容規劃可否交待?市公車處於虧損狀態,新開的路線是否做好載客量評估?都更,原本已有安樂社區都更案,因斷層卡住,與其舊案未收又開新案,不如先做好舊案做為示範,並且採用公辦都更、取信於民。免費老人假牙選前無條件選後變調。

照片:放在市府門口的政績介紹照片。

▲△▲△▲△▲△

市長:(說了一些各政策的方向與用意,如都更是為了拓展平地資源……)與蔡英文同台問題(出示了假單)。招商部份,促參司對暖東峽谷與中正公園有興趣,未來會來參訪,也會提升基隆的基本條件。

港市合作,雙方會議密度較以往提高不少,加深溝通,回饋金會繼續追,西2文創不影響郵輪出入。

新火車站原設計的停車位只有內部員工用,數量過少,經密集會商,增加數百個機車停車格。托育中心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會增設。(會議時間有限下午再續)

 

▲△▲△▲△▲△▲△▲△▲△

小心得:大體而言覺得各議員的質詢都蠻好的,問題大部份都有到位,市長為了一些建設,也開了數十次的會議,下了工夫。

這只是半天的觀察,不足以全盤論斷,後續人民火大民主參選連線(臉書https://facebook.com/people.boss.raging.citizens.action.now)好像會繼續?紀錄,有興趣的人再去看。雖然說是上班時間,不過旁聽室很舒服都沒有人也是很可惜。

10點20分才開會不太好,我看台北市議會的表定時間是十點(聽說9點半就要開始了?),市政繁多時間寶貴,十點也沒有很早,似乎是為了少數遲到的人延遲不應該。

意外地有議員說到反核,我也覺得一邊說非核家園一邊要回饋金有點奇怪,可以要錢去做好核災防範,像日本福井縣做放射線遮蔽室就花了日幣幾十億,做疏散模擬,做周圍160公里火山評估,很多事情可做,不然請不同立場的團體對市民做核能宣導也好,總是有個認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的文章「日本食品輻污2(上)」http//e-info.org.tw/node/106156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5.29

hon

加入時間: 2007.05.29
255則報導
3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被批百日政績空洞 基隆市長擋招——20150423 上午 基隆市議會質詢與市長回答(簡要筆記)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38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38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