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十一) 銀髮游藝

2015/04/18 07:32
2,036次瀏覽 ・ 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

上接:

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十) 銀髮游藝

http://www.peopo.org/news/271501

----------------------------------------------------------------

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十一)

透過經孔子編簒後,仍然殘存,並流傳到現在的傳統經典,讀者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先民們努力傳遞予後代有關他們生活的經驗與教訓。無疑的,在社會管理機制上,當時依分工的需求,是將人群大略的分成兩類:制度的管理者和生活物質生產者。到了周代,前者指的是分封貴族,後者則是指所有的民(庻人與民)。對先民而言,不論哪一種人,如果要安適的生存延續下去,則都必須依循自然運作的法則-「道」-來生活與行事。

然而,通行本《老子》裡所論述的「道」,在郭店竹簡《老子》卻包涵了「人行道」與「氣道」,使讀者清楚的看到周代的制度管理者,是以對所有人日常生活行為作周密的規範,來取得社會的有效控制。大體來看,除了明載的律法之外,周禮制度主要適用於貴族階層,而各地區的風俗習慣乃至於區域性的宗教禮儀、禁忌則適用於民。不過伴隨竹簡《老子》一同出土的其它文章,如:《性自命出》、《太一生水》…等,進一步的讓我們知道,先民對人性本質乃至人類生存環境的深刻探索與認識,應該才是支持其有效控制所有人行為的根本知識系統。令人扼腕的是,在竹簡出土之前兩千餘年間,這些知識系統顯然已不為人所知曉。整體來說,郭店竹簡《老子》的「人行道」應該是泛指上述所提及,支持、規範人行為的整個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明顯的,這一部分的知識,應該是先民透過長時間對人際間互動行為的觀察、理解再加以理性推論而產生。並經一代代後繼者,為因應族群擴大、融合,產生新的社會需求,更作不斷更新而來。

「氣道」,則是另一個有別於主體是因觀察與理性思維所產生「人行道」的完全不同系統。它是透過人對自身內部,作心性操作所產生的體悟而來。

如果以現代知識系統作為判斷基礎,筆者個人認為,郭店竹簡《老子》對「氣道」的論述,顯然是將人身視為一全功能的自然儀器、裝置加以操作,在經過適當的練習後,透過這個裝置,人不僅能認知宇宙世界的運行原理,甚至能在時間軸系統內,詳查種種事物的生滅經歷,更甚者,相信因此能以人的能力介入、影響這種生滅歷程的狀態。郭店竹簡《老子》對這個系統雖然只是概略性的論述,但已完整包含其操作、境界、效果以及其功能應用。大略探討如下:

先民最初或許是無意間發現人身所具有的奇妙功能,但如果要理論化整體功能運作的原理,或單純的就反推事件發展而言,既然將人身視為一全功能的自然儀器、裝置而加以運用,首先面臨的問題便是:如何啟動這個裝置?竹簡《老子》甲編,第二十三簡(通行本第五章)提供了答案。

通行本這一章的原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如果採用王弼的解釋,文章概念的重點便落在橐龠構造的空洞;因為本已空洞,因此無謂窮屈。但也因為空洞,呈現的便是動用不竭。所以他註解說:「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固不可得而窮,猶如橐龠也。」

但竹簡版書寫的文句則是:「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請參看圖一)

照片

特別之處在於「天地之間」的“間”字。這個字的原字形(參看圖一,A),不見於《說文解字》內。而原楚簡整理本指出,這個字在《曾姬無恤壺銘文》裡是“間”(有學者解釋作“閒”)字組成的部分(參看圖一,B),因此認為簡文這個字是“間”字的省寫,所以仍然當作“間”字用。不過,從《說文解字》對「間」字的解釋:「隙也。从門,从月。」,意思是門板縫的空隙可以看見月亮,所以,年代更早時期所用這個「从月,从刀」的部分(參看圖一,A),應該表示的是:能看見月亮的盈虧變化。如果原簡文文句使用這個字的本意也確是如此,而不僅是當“間”字用,那麼筆者認為王弼對這章的解釋,就只全然偏向哲學部分解釋而不那麼周全了。他所丟失的,是身心感受能真正達到那個哲學境界之前,對人身、心、靈所行必要的正確運作。

想要精確的解讀竹簡《老子》的這一章,必須先理解文章背後隱藏的四個當時人所習慣的觀念。

第一個觀念是:「氣」,是常人所能感知一切萬物產生的原初物。這是「氣論」的一部分,可以在出土竹簡所記載:《恆先》、《道源》與《天一生水》等文章內看到。簡要的說,這個觀念的內涵是:「氣」聚,可以生天、地,而天、地相交可以生萬物。第二個觀念是:人身是其所存宇宙世界的縮小精緻版。這在一系列的傳統中醫論述內可以看到。相關的概念便是:人的頭是天,也是常人陽氣進出、所在的部位;人的足是地,是陰氣進出的部位,但是,常人陰氣平時積聚在下丹田與會陰之間。第三個觀念與第二個觀念有連結性,只是它被大量的運用在日常事務裡。它就是「道系統折用」的觀念,這個概念可以廣泛地在傳統經典內找到。第四個觀念是對時間的使用與感受。以月亮盈虧變化和寒暑節氣遷移作為常人的計時參考,是長久來華人社會的傳統。透過這層認識,因此簡文這個「从月,从刀」的“間”字所說的是:恆常有序、周而復始的運作與變遷。理解簡文使用這個字的目的後,「天地之間」這段文句也就道出了下面的概念:天地間的交互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孕育出五彩繽紛的萬事萬物,顯現在人的眼前。而天地間的這種運作媒介,正是「氣」。在人世間可以作為比擬的,便是運作如月的盈虧而功能是送氣的「橐龠」。

誠如大家所知道的,「橐龠」的構造是賦形中空;所以文句用詞是「與虛」,“與”字,是「賦予」之義,不是語尾修飾字。文詞「不屈」,與「屈折」無關。探究“屈”字造型,象動物為棲息、出入穴洞或樹洞居所而躬身。但簡文用這個字,與此卻又不相干,指的卻是:物離居所之後,穴室方才空出,是去除某物,騰出空間的意思。也因此,暗指天地所擁有虛空,是廣大、包容並不遺棄任一萬物,並以此空間供其自然生滅演化。到此,便是本章表面上所談的觀念所在,也是傳統儒者世人的理解所在。

但是,讀者如果仔細詳究本章的前一章,即竹簡《老子》甲編,第二十一到二十三簡(通行本第二十五章)和下一章的內容,便會知道它們的意涵是前後相承的。前者論的是「道」在人心中顯像的狀態,而後一章則是說明,由「虛」境界進入「恆」態後,所發生的歷程。所以置放在中間的本章,不會只是用來慨歎、說明實體世界的本質而已。

把人的頭看作天,足當作地,人象形為一只「橐龠」,學會透過呼吸,使「氣」運轉於擬象天、地的人身內部,這樣便能發起宇宙間的總總功能。這才是本章真正的原旨所在,也是竹簡《老子》有關「氣道」系統實體操作的第一步。

下接:

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十二)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75287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