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十) 銀髮游藝

文字-A A +A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

上接:

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九)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71065

-----------------------------------------------------------------

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十)

上節本文嘗試對竹簡《老子》總綱式的論述修道方法、境界所做出的解釋,暗示了下述幾點因修道而可能顯現的表現特性:

1.    修道的方法異於一般人的認知;
2.    修道能進入正確狀態的人,處事方式有別於常人;
3.    修道而能有特殊認知的人,能處置事務發展的先機。

而對於這些特性的描述,讀者可以從《老子》的其它章節的論述來進行檢證。下面,本文僅對最直接的相關章節略作說明:

關於上述第一點,竹簡《老子‧乙》第十到十二簡(通行本的四十一章)提到不同悟性的人,在得聞和『道』相關的知識時產生不同的反應。文章的一開始的文句如下:

「上士聞道,勤能行於其中;中士聞道,若聞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

與第二點相關的章句,是竹簡《老子‧甲》第八到第十簡(通行本第十五章)敘述了善為士的人,行事時的一些外在特徵:

「古之善為士者,必非溺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頌…」;

最後一點,則不僅是論及修道有成的人能處理事務的先機,更值得讀者關注的,是在竹簡《老子》內間接禪述了人道與天道交相運用時的接合所在之處。這個論述分別在《老子‧甲》簡十三與十四(通行本老子第三十七章)以及簡十八到二十(通行本老子第三十二章)交互展現。以下略作剖析:

如果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以下簡稱電子書)所用的翻譯文作為藍本,那麼竹簡這兩章的文句如圖一及圖二所示。

這兩章中有幾個帶引思維發展的同音異體字。所謂同音異體字,指的是後世(此處指通行本《老子》)統一其寫法及意義,但原初(此指竹簡《老子》)卻廓然有別的字,如:“道”、“守”、“作”等。此處先探討“守”字:

通行本《老子》第三十七章的“守”字,簡文寫作「它又」(參看圖一)。

 

“它”字符號的本義是「蛇」,“又”字符號的本義則是:有意識的策劃與作為。讀者因此可以直接會意「它又」為:掌握變動不拘的物類。有捉過野生蛇類的讀者,對此立時可以感受到:捉住蛇時,手上越是用力,蛇越想逃走的人、蛇間直接交互作用反應。透過這個認知,讀者便能心神領會,簡文此處描寫的,正是君王們以「人道」(請參看圖一,第一個字)企圖來掌握不斷靈動的人民-「蛇」。如果,君王們最終能使人民依照、遵守行為的總規範-「人道」,並且像日、月、天、地般永遠不變-「恆」,那麼,作為國家治理者的君王們,便達到了「亡為」的目的-極察人所以行為的原理而治之。同時,這也是「道恆亡為」這句話的本旨。讀者應注意的,此處用的正是「從人從行」的異體「道」字。

然而,人民是自然的產物,所以各有其性。當他們產生自身需求而不得解時,心中便自然的升起變動的想法。簡文用「萬物將自化」表達了這個意思。因此,通行本用“化”字來表示「變化」的意思;簡文寫的卻是「從心從為」,指的是:「心有所動」。接著,文句更進一步的描述出,自然的心動乃至欲望啟動的結果,人民便會去計畫新的甚至是違反原有的社會規範,並努力加以施行,這是簡文用了表示「有計畫地去做為」的「從作從又」的字,而非通行本的“作”字的原因。

那麼,國家管理者要如何應對這個狀況呢?老子接續著指出了方向:「將鎮之以亡名之樸」,並說以此「亡名之樸」處理人民一時的異動,能使其歸向於知足。如此,人民返回知足的心境,便能安頓下來,人世間的一切便會回歸自我安定的狀態。

那麼甚麼又是「亡名之樸」呢?答案便在通行本第三十二章裡(請看圖二)。

 

本文最初始曾提過,竹簡《老子》的道有二:「人行道」(此處簡稱「人道」)與「氣行道」(此處簡稱「氣道」)。第三十二章便說明了「氣道」的一部分功能。簡文指出「氣道」的修練達到「恆」的境界時,修道者便能體悟、覺知種種尚不能稱名的「樸」-一切事務初始萌芽的狀態。所以,簡文說「道恆亡名。樸,雖微,天、地弗敢臣」。因為,根據《恆先》一文所論,「樸」的出現是在天、地產生之前,所以天、地無從影響樸的發展、作為,因此是「弗敢臣」。

另一方面,文章暗示的是:平時君王們如果努力修道,便易於進入「恆」態,也就可能在恆態中發現、體悟乃至掌握「樸」。在此,簡文用另一個“守”字:「從單從犬」-古代捕捉獵物時所使用的兩種有力工具-,來表示對心中意境內的巡狩;如是,能掌握「樸」,便能掌握一切事務自然發展的態勢,也因此,能用之或加以制之。能夠如此,便可以達到「萬物將自賓」的境界。真能做到如此,豈止人民自安?簡文接著書寫道:「天地相合也,以輸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連天地都來贊助,供給甘露了,人民又何必強制用命令始能均食呢?

人民生活無虞之後,君王們由是可以仿照天、地間所顯大象,制定天下名分制度了。如此,使所有人能各安已分,努力於己位之務。所以簡文寫作:「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詞」。「不詞」在通行本寫作「不殆」,但是簡文原使用字(參看圖二)本義是:上、下位官員緊密協作、以治理政事;而在文句中則表示:人民既然各安其份,因此不須官員強制治理。用「不詞」是從人民的角度解讀;用「不殆」,則是後人從治理者的角度解讀,表示制度不會崩壞。這種治國成果,能使人民安於服從君王治理,就如同自然的「道」,在世界上運行於萬物之中,使溪谷中的流水(所以簡文寫作“浴”,請參見圖二 ),自然的歸順至江海之中。

由上述對兩章的文句分析,讀者便能夠清楚的看到:竹簡《老子》的用字,不僅是字體書寫本身,對其所要表示概念的直截表達方式,能夠充分彰顯創字時所謂「會意」之旨,文句的構成亦古樸明瞭。許多地方,因此大可去除文字「通假」之用。另一極為明顯的例子,便是如通行本第三章內的文句:「…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如果仔細比對簡文用字,便會發現應該寫作:「…又,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耑之相型也;高,下之相〔水呈〕也;音,聖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其中所有的“相”字都應解釋作:視察(“目”之本義)所能達成的目標(此處 “木”之本義);而“又”這個字的寫法是以三個指頭的手來表示有意識、企圖的作為,“亡”則是行為暫時的休止;“耑”字的本義是生長的起始點;〔水呈〕字象容器內被注滿水;“音”的本義則是人內心的意念,清楚了這些字的原義,便不需再作任何轉折解釋,而能直接、清楚明白文義的本旨。更重要的是,此種表達方式,昭示了,通行本表達方式所顯示不出的,先人展示其人生積極向善,努力向上的意識,這些人生價值目標,不也就是傳統經典內所明白傳述的嗎?

上述同音異體字的產生,似乎是伴隨著單字卻擁有多個異體構型的消失。這個現象,反映了歷史上「書同文,車同軌」的秦代統一天下偉業。但是在細究眾異體字的差異所在後,讀者不但可以感受到秦代統一文字後發生的巨大影響力:一方面它帶來溝通上的便利,以及教育學習已存知識的效率;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認知到其一統的過程,那種蔑視能對同一現象,創造出不同思維、解釋的個體差異特性,不僅有形傷害當時的人,更可怕的是,長時間強烈戕害了整個國族群體的創造性。因此,「書同文」並不只是單純的泯除國與國,或地方與地方間文字的使用差異性,而是更深刻的表現出「不耐」於不同意見人之間的溝通。而這種不耐溝通的情緒,其實不但廣存在人類文化的各個領域之內,而且如影隨形的展現在人類歷史的每個發展、轉折時期。「不耐」,因之也可以視為人類社會不安的主要病因之一。

透過相當於通行本三十二與三十七這兩章的論述,讀者因此理解竹簡《老子》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訊息:身為管理者,不僅要精通「人道」-用之,使被管理者的行事、作為有所依據;也必須勤修「氣道」-以提升自己的生命、道德能力,使臻於天道之合,因此有益於所有被管理者。如此,以「氣道」的功力去順和「人道」,交匯之處便是所謂的「亡名之樸」。那麼,如何修道,便成了竹簡《老子》不可掉失的一環。 (未完待續)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6則報導
291則影音
6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十) 銀髮游藝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977篇報導,共12,90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977篇報導

12,90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