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人骨模型,協助醫生規劃手術
3D醫療在新科技的研發上一直是許多人討論的熱門話題。在台灣有位骨科醫生-潘毅軒,用3D列印的方式製作出「活人骨頭」的模型,用於實際的醫療上,讓我們一起了解他是如何運用這項技術!
坐在診間裡的潘毅軒醫師,休假時,在網路上看見3D列印機器的零件,便買來組裝,靠自己研究軟體,將電腦斷層掃描的資料轉換成立體模型,耗時數個月,終於成功地印製等比例的骨頭模型。
平常對這些動手做的東西也滿有興趣的,過程中就是引發了一些靈感,覺得說既然這東西操作起來,跟學起來已經到了一個程度,那我是不是可以把它跟原來的工作再做跨業結合,就試過之後發現其實好像的確是有滿大的幫助。
這些骨頭模型的原料是塑膠,不比金屬製的骨頭堅硬,但可以用於手術的規劃。以往的術前準備都是依據X光判斷,有了3D模型便能提高開刀位置的準確度。
目前使用的材料是塑膠類為主,主要就是在研究的是骨科手術前的一個規劃,我在手術前就對病人的骨折的位置,他的碎片大小,他的方位就可以更比以前傳統上看X光片跟電腦斷層,可以有更透徹的了解。那同時間就會讓病人的恢復會再更快速一點,手術成功率也會比較高一點。
因為印製速度不快,現階段不適用於需要緊急手術的患者,不過對於矯正特殊患者的骨頭位置卻有很大的突破,有助於降低術後的後遺症。
主要是針對一些不需要緊急手術的病人,比如說某些比較特殊的骨折,像手腕的骨折,在兩個星期之內開刀,或者是說需要做切骨矯正。如果說能取到現在變形的這個模型的話,對切骨的部位跟矯正的程度也是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這項跨時代的3D醫療,減少了手術的副作用,專業的骨科醫學不再讓患者感到陌生,也幫助病患家屬熟知手術的計畫。
淡江新聞 張雅婷 劉欣彥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