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健康的根本在於髖關節的正位 林克彥 教授 礒谷式力學療法台灣總部總部長

2015/03/19 06:32
6,146次瀏覽 ・ 1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好奇寶寶參加2015-3-7 《2015第五屆 身心靈自我療癒 國際研討會》主辦單位:ACM 美國音樂院/亞洲學院音樂醫療研究所 日前剛收到以下場次主講人的講座資訊,分享給希望能掌握自己健康、自我療癒,能覺醒於健康靠自己,不是靠醫生的朋友參考。

健康的根本在於髖關節的正位 林克彥 教授 礒谷式力學療法台灣總部總部長

AAHSI美國亞洲健康科學院結構醫學研究所所長

臺灣律動正體養生法協會理事長 E-mail:isogai _lin2885@yahoo.com.tw 

----------------------------------------------------------------------

我接觸這個領域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在碰到林克彥教授後,才真正開竅認真的學習,有了很大的收穫後,也將中風老媽的雙腳綁起來,以得到自我療癒的效果。在這期間有一次住院醫生和護理人員,不能理解綁腿有什麼作用?認為會造成血液循環不良!我又跑去請教他釋疑。之後林克彥教授應邀做演講,有兩個小時的時間講述這個礒谷式力學的自癒原理和應用,我當然不能錯過去學習。林克彥教授告訴我這門學問博大精深,講不完的。而我這好奇寶寶難得遇到有這樣一位不藏私的自然療癒專家,當然是跟隨到底。特別開闢專欄『林克彥─神奇的綁腿療癒礒谷式力學療法』結集有關他的報導,請大家告訴大家:

好奇寶寶 所有的林克彥─神奇的綁腿療癒礒谷式力學療法 最新報導

https://www.peopo.org/list/post/146525/1494/all

林克彥教授礒谷式力學療法好奇寶寶親體驗 建議分級鑑定制度的建立與蝶式的聯想

https://www.peopo.org/news/263969

向林克彥教授討教綁腿會不會有血液循環不良的問題?礒谷式力學的基本原理

https://www.peopo.org/news/269091

髖關節矯正 健康的第一步 林克彥 台灣律動正體養生協會理事長 臥床患者擺位的常見的姿勢為何是嚴禁的呢?

https://www.peopo.org/news/270093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_ku_3C3ypI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且最深的杵臼狀關節,具有獨特的解剖、生理和生物力學之特徵,主要功能在支撐與承載上半身之重量。髖關節可能因先天發育不良、外傷、退化性病變、 感染、腫瘤及其他原因,導致其結構損害、功能障礙,是全身各關節中發病率較高的關節。由於髖關節的位置在於深層,各種疾病的症狀和體證比較複雜,臨床診斷和處理較其他關節更為困難。近年來,髖關節外科的研究日益廣深,在影像學、生物力學、生物材料、診療技術以及復健等方面均有顯著的發展。也因此,及時瞭解這些領域的新進發展,對提高髖關節外科的治療水準,就顯得非常之重要。
    髖關節的構成,是由髂骨、坐骨、恥骨組成,這三部份在出生時皆是軟骨,且呈現完全分離狀態,1歲時坐、恥骨軟骨結合靠近,股骨頭骨化中心出現,3歲時坐、恥骨軟骨結合接近融合,6歲時坐、恥骨軟骨完全融合,8歲大粗隆(外轉子)出現,但小粗隆(小轉子)仍未出現。13歲時因骨盆軟骨雖未完全融合成型,Y 字縫亦未融成,但此時髖臼二次骨化,股骨頭骺線成形,大粗隆完全覆合,小粗隆中心出現。直至18-20歲時骨盆才完全融合,Y字縫融為一體,股骨頭及大小粗隆骨化中心閉合。
   髖關節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髖臼周緣有肥厚的髖臼盂唇,以增加髖臼的深度及縮小其口徑,從而能緊緊包覆股骨頭,增加髖關節的穩固性。關節囊厚實堅韌,上方附著於髖臼唇,下方後面附於股骨頭後方,前面附於轉子間線,關節囊壁有韌帶加強
,尤以髂股韌帶最為堅韌,位於髖關節的前面,上端附著於髂前下棘,下端附著於轉子間線,呈扇形加固關節囊前壁,限制髖關節過度伸展,以維持人體直立姿勢。而股骨頸前面位於關節囊內,股骨頸的外1/3在關節囊外,故股骨頸骨折幾乎全是關節囊內骨折所致。關節囊後部下方較薄弱,故股骨頭容易最下方脫位。關節囊內尚有股骨頭圓韌帶,起於髖臼橫韌帶,止於股骨頭凹韌帶,內有供應滋養的血管。
   依前所述,髖關節是人體最大、關節窩最深,且最典型、最完善的杵臼關節,構造既堅固又靈活,功能除了負載上半身之重量,也將軀體的重量傳達至下肢,同時能做相當範圍的前屈、後仰(伸)、外展、內收、外旋、內旋和環轉運動。即所謂:
1.    冠狀面軸 (經過髖臼中心) 做前屈、後伸動作。
2.    矢狀面軸 (經股骨頭中心) 做外展、內收動作。
3.    鉛垂直軸 (經股骨頭中心與髁間窩之間)做外旋與內旋動作。
    正因髖關節是杵臼關節,可作前屈與後伸、外展(外轉)與內收(內轉)、外旋與內旋等動作,亦即矢狀面、冠狀面與鉛垂直軸活動,然其可動範圍還是有限。檢查髖關節活動的容許範圍時,可依Massle在1950年根據Ferguson及Howorth指數計算,大約如下表所示:
 1    前屈         125°    後伸         30°
 2    外展(外轉)    45°    內收(內轉)   20°
 3    外旋          45°    內旋         35°
    髖關節之所以可以任意活動及限制活動,其關鍵在於「髖關節運動的肌肉群」,其中動力又來自肌肉的收縮,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張力與肌肉長度有密切關連。當肌纖維因牽拉過長且超過其自身長度1.5倍時,肌力幾乎等於零。反之,肌肉張力過低,肌纖維縮短長度為原來長度之60%時,肌力會喪失。由於髖關節的肌肉群是相互抗拮的,故當屈肌收縮時,伸肌則舒緩,但又保持一定的張力以相抗拮。在步行之時,髖關節各肌群皆保持身體平衡向前進,且有加速與減速之功能,以使步行圓滑穩定。一旦髖關節的角度改變,便造成髖關節肌肉群的異常拉力,促使髖關節功能失遽,形成雙腳之長短差。因此,若要檢視長短腳的問題,必先充分瞭解髖關節其周圍肌群的作用。髖關節的周圍肌群分述如下:
1.    髖關節的前屈肌群:包括股直肌、腰髂肌、縫匠肌、外濶膜張肌、恥骨肌。(其肌肉比後伸為少)
2.    髖關節的後伸肌群:包括臀大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大收肌。臀大肌為下肢最大的肌肉,為適應人體直立行走,其肌纖維必須非常有力,肌肉豐厚強大,肌肉收縮使大腿在髖關節處伸展、內轉與內旋,其上部肌纖維還可外展(外轉)大腿,在步行、起立、登高、彈跳時具有重要作用。而當臀大肌鬆軟時,身體會向後傾倒,易造成駝背、拖行。步行或跑步時,臀大肌則具有足部著地時讓身體前傾的加速作用(觀察運動健將的身體,尤其是短跑健將,都有一對後翹且強有力的臀大肌),以保持前進時軀幹和骨盆之平穩。
3.    髖關節的外轉肌群:包括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之一部分、縫匠肌、外濶膜張肌等。
4.    髖關節的內轉肌群:包括內收長肌、內收短肌、內收大肌、恥骨肌、股薄肌、閉孔外肌等。 
5.    髖關節的外旋肌群:包括梨狀肌、股方肌、閉孔內肌、閉孔外肌、上下孖肌等
  。外旋肌較內旋肌多很多,力量強,外旋活動範圍比內旋大,約是內旋肌之三
   倍。因此,人類站立或走路時大多採外八字腳,目的在使身體維持平衡。
6.    髖關節的內旋肌群:髖關節並不存在單純的內旋肌,因為臀中肌、臀小肌的前側部及外濶膜張肌位於髖關節垂直軸的前方,收縮時可內旋髖關節,並由內收大肌、內收長肌來增強。又因髖關節在前屈時內旋,會受到股韌帶及關節囊後部旋轉纖維限制,後伸時受到髂骨韌帶的限制,故內旋活動範圍較小且衰弱。
    換言之,髖關節之結構與周邊肌肉群的活動息息相關,會因雙腳前後擺動、彎曲
、伸直、張開、併攏及仰坐、側坐等各種姿勢,以及行走、跪、臥等而產生極其複雜的功能,但也因為活動範圍很大,容易受到日常習慣與不良姿勢與動作影響,加上撞擊、擠迫、跌倒等事故或者動作幅度太大,會形成所謂的「髖關節轉位問題」。
    如果髖關節轉位,左右兩腳就會有長短差的異常出現。當股骨頭向外展(外轉),加上向前旋轉(外旋),這隻腳就會變成長腳。反之,另一隻腳向內收(內轉)、向後旋轉(內旋),則會形成短腳,「這就是日本礒谷式力學療法所稱之單純L腳或R腳」。若兩腳都外轉外旋,雙腳就會向外開成為外八,形成礒谷式力學療法所稱的O型腳(LO、RO)。以此類推:若兩腳都內轉內旋,而內轉內旋大的那隻腳是短腳,另一隻腳是長腳,呈現內八腳的型態,此即礒谷式力學療法所稱的X型腳(LX、RX)。
    一百多年前,愛迪生就曾指出:「未來的醫生不會再開藥給病人,而是教會患者: 注意其骨骼構造之平衡,補充必要的營養素以及探討生病的原因,從而加以預防。」 他是個預言家,他教我們除了讓骨骼保持平正之外,還告訴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生病的因,所以他倡導的是預防醫學。對照日本礒谷式力學療法的觀點,與愛迪生先生之見是完全符合的。至於髖關節轉位在相關疾病的關鍵性,如下所見:
   
    1.股(髖)關節的轉位(根本)
    2.腳的長短(跛行)
             ↓
    3.骨盤的傾斜(基礎不穩)
             ↓
    4.脊柱的彎曲(側彎、後彎)
             ↓
    5.脊椎神經(影響)
             ↓
    6.全身平衡的破壞
             ↓
    7.脊椎的扭轉(各器官)
             ↓
    8.疾病的發生(過去、來、現在)
    
綜觀以上,可知當股(髖)關節出現轉位問題,若未能及時矯正,終將引發身體的疾病。尤其脊椎兩側有31對神經,容易因為側彎後彎症的影響,以致神經受到擠壓或扭拉而壓迫神經,便會進一步造成器官之內科疾病。如果左腳長:容易造成消化、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右腳長則是呼吸與循環系統之問題。如果兩腳都有旋轉位問題,不會只發生一種問題,而會有全身關節的相互連結、連帶、連鎖、聯合、聯動,其影響及於全身的骨骼與關節,將造成不利健康的條件,諸如營養吸收不良、抵抗力減低、耗能虛弱、痠痛失眠等;甚至引發精神上出現問題,如人際關係的不愉快,長期不開心及心靈上的空虛。換句話說,髖關節一旦轉位,亟需就醫治療,以便保持正位,一個健康的身體,必須隨時維持三正(左右正-矢狀面,前後正-冠狀面,連坐骨、股骨、骨盆上緣、鎖骨、眉骨都能保持在水平面上)。若能如此,則維持身心健康,並非奢求。總之,身體的三正非常重要,因為健康的根本就在於髖關節的正位。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