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為神奇 大五金街傳奇
【記者孫意盈/高雄報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高雄鹽埕區新化街一帶成為知名的五金街,但隨著工業發展,五金街的中古商品不敷需求,逐漸沒落。為保留五金街文化,近來藝術家進駐五金街,運用五金街的廢料製做成各種藝術品,創造符合當地產業特色的藝術創作,並透過藝術作品,呈現五金街具體的五金機械魅力。
高雄五金街居民早期靠著打撈沉船,拆解鋼板、軸承、鍊條,將其變賣作為經濟來源。當地五金行老闆李政諺說:「民國七十九年我剛來這裡的時候,附近幾條街全部都是五金行,真的很繁榮。」隨著時代的改變,五金街繁榮不再,更被列入高雄整治計畫中,使五金街的店家漸漸被拆除。即使五金街遭拆除,近來藝術家開始進駐五金街,希望藉由藝術的力量,保有五金街的舊文化。藝術家利用五金街的廢棄鋼鐵創造藝術品,原先堆積在五金街附近影響高雄市容的廢鋼鐵,轉眼間成為藝術品,佇立在公園以及街道上,替老舊的五金街增加許多從未有的新元素。
藝術品五金寶寶,象徵五金街的新生命。
記者孫意盈/攝影
走在五金街上以及鄰近的駁二特區,能夠看見由藝術家梁任宏運用五金街當地的鋼鐵材質,創造一系列的藝術作品「指標系統」,導引民眾方向,也透過「指標系統」將五金街的文化展現在街道中。梁任宏的「指標系統」,藉由鐵材與齒輪五金構件的應用,回顧鋼鐵城市在拆船產業的盛衰中,自我拆解的經驗,也代表著高雄五金街無法抹滅的記憶。每座「指標系統」上方,都有一個風向儀,並將風向儀與自然元素「風」巧妙的結合,風向儀象徵順著文化藝術的風潮,人們希望的目標就在眼前。
五金街附近處處有巧思,不起眼的小巷中設置人行道座椅,並在廢鐵板上刻畫出各種汽車樣式作為人行道座椅的背景。參觀民眾柯奕齊說:「藝術品從居民的角度出發,讓遊客直接接觸並了解五金街,更把這一帶的歷史與回憶串聯起來。」穿過小巷來到鄰近的公園,能夠看見由跨領域舞蹈家賴芳玉打造的「五金寶寶」,以廢棄的油壓鍋爐與鐵管製成的機器寶寶。除了創造「五金寶寶」外,賴芳玉更替「五金寶寶」打造前世今生的故事,五金寶寶原有和樂融融的家庭,在20年前遭到巨怪(產業轉型)的攻擊,造成事業重創萎縮,不過經由藝術治療師診斷並治療後,重組五金寶寶的幸福家庭。賴芳玉藉由故事敘述五金街的歷史,也讓參觀的民眾用輕鬆的方式了解五金街。
五金街逐漸轉變,從堆滿廢鐵到現在街上能夠看見公共藝術品,五金街以不同於以往的面貌呈現。當地居民方水木說:「我住在這裡五、六十年看著五金街的轉變,這些藝術品不僅提高了生活品質也吸引外來的人,擺脫以前死氣沉沉的感覺也帶動繁榮。」透過大五金街的藝術形塑,不僅突顯了在地的常民美學,藝術五金創作更回應了高雄城市勞動者的生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