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表面溫度約在30~35度,如果夏天時牆壁溫度超過36度,牆面的放射變大、傳達到人體,就會覺得熱;反之,如果牆面溫度低於15度,從身體出來的放射增加,便會覺得冷。
圖:烤秋刀魚。 (Photo by Koichi Taniguchi via Flickr)(CC BY-NC-SA 2.0) |
文/宋竑廣 (文字工作者)
冬天到了,選購電暖器的人也變多了。除了仰賴暖氣之外,或許因為工程浩大的關係,想要改善房屋隔熱效果,減少冬寒侵襲的人,卻很少見;然而,屋內隔熱不好,只有電暖器兀自加溫的話,徒然耗能的程度可想而知。
為了推廣隔熱知識,釐清關於隔熱的迷思,東京都市大學建築環境學教授宿谷昌則,在對各媒體專訪中,提供不少有用的意見。
圖:東京都市大學建築環境學教授宿谷昌則 (取自教授研究室網站) |
相對於台灣,暖氣在日本消耗得多;在上一回介紹的、日本環境省節能家電推廣網站「新舊先生」裡寫到,日本家戶用電項目裡,冷氣僅佔2.6%,而暖氣佔14.6%,加上熱水14.2%,因此保暖的能源消耗不同;在比較兩地的節能程度時(中高緯度國家也一樣),需注意地理環境不同所帶來的差異。
就保暖的部份,他首先闡明,即便提高隔熱效果,為了照明與保溫的費用,也不需要「急劇地」減少,改建成本不盡然能回收;但是重點來了,隔熱不好的房子,居住者為了避寒,可能只傾向使用內裡的一半空間,於是使用率折半;讓隔熱效果好,才能充分使用空間,這就成了改建工程最主要的目的,至於電費等支出的削減,視為紅利即可。
其次,比起周圍氣溫,牆壁跟天花板的溫度更重要,要了解這一點,必須理解「放射」(熱輻射) 的概念。我們的身體,及身邊所有的物體,都會隨著溫度不同,向外發出程度不等的、波長較長的紅外線(長波長放射);人體表面溫度約在30~35度,如果夏天時牆壁溫度超過36度,牆面的放射變大、傳達到人體,就會覺得熱;反之,如果牆面溫度低於15度,從身體出來的放射增加,便會覺得冷。
宿谷昌則又以鮮明的例子說,碳烤的肉跟直接用瓦斯爐燄火烤的肉,前者是放射熱,可讓內部熟透,後者是火燄和空氣對流,高溫空氣僅僅加熱表面、不易熟透;前者就是放射的原理,因此,單單加熱空氣,效果是有限的。以關東地區的冬天來說,牆面最少也要保持在16度,如此一來,即便沒有電力或瓦斯等能源,也不至於凍僵。
順便一提,在照明的部份,宿谷昌則批評道,日本的住家跟辦公室都太亮了,特別是夏天,螢光燈本身有50度左右的熱能,抵消冷氣的冷房效果,「我自己只用一般人五分之一的照度,生活也完全不成問題。」光的顏色也很重要,白天用清醒效果的白色系光,傍晚可用舒緩的紅色系光。
由於住宅隔熱在日本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換言之,節電亦然,且有超越節電效果的重要性,宿谷昌則在校內演講時說:「人的一生有90%的時間都在室內;比起只使用電力來改善環境,把包括隔熱在內等等的住宅機能做好,更能讓人們感到舒適。」「過去一次也沒有發生過非核電不可的狀況,從數據上看也可以佐證,包括電視在內的許多媒體非常偏頗,現狀並不需要核電。」
【延伸閱讀】
特集:冬に備える家づくり ─ 日本經濟新聞
《冬季用電暖具的節能撇步──日本中央政府節能網站介紹》低碳生活部落格
暖房の前にまず「断熱」 失敗しない家づくりの常識 (內有圖示)
【作者簡介】
宋竑廣,台灣立報日本教育等專欄寫手、作品亦曾刊載於新新聞、光華雜誌、天下雜誌獨立評論網站等;除教育與同志、性別主題外,近年大量撰寫以日本學校為主體的核災文章。另為日本歌手中島美雪研究者,受邀約各大學或人文空間介紹演講。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