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社工督導郭明珠用生命影響生命守護受虐兒童 專業助人35年榮獲美國「威廉弗德里希紀念獎」表揚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35年資深社工督導郭明珠近日榮獲美國「國家暴力虐待及創傷研究機構」(The Institute on Violence Abuse and Trauma,IVAT)主辦之「威廉?弗德里希紀念獎」殊榮,以表彰其從事兒童性虐待、評估及處遇之重大貢獻。35年的青春歲月奉獻於關懷幫助貧困受虐兒童的郭明珠謙虛的表示,得獎的其實不是她,而是塑造栽培她的機構—家扶基金會。因為有家扶,才讓她有機會從事助人的工作,並讓機構的服務成果受到肯定,所以,這項榮耀是屬於家扶基金會全體同工的。而為何可以堅持助人工作35年?郭明珠說,動力其實來自「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態度及理念,每個人都要把自己視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去影響別人的生命;同時,作為一個社工員,更要當一個做承諾及實現承諾的人,如此才能協助服務對象走出逆境、向上提升。
家扶基金會王明仁執行長代表將榮譽獎狀頒給郭明珠督導
雖然無法前往美國參加IVAT第13屆年度國際會議親自領取這項榮譽,但從家扶基金會王明仁執行長手中接獲這張國際榮譽獎狀,郭明珠仍舊感動不已。王明仁執行長說,郭明珠督導不僅是在家扶工作35年的資深優秀同工,而且自民國76年家扶基金會開辦兒童保護服務,關懷輔導受虐兒童以來,郭督導即專心投入這項工作至今,期間不僅主動參與會內會外攸關兒童保護治療專業種子人員培訓、受虐兒童遊戲治療、團體督導、晤談技巧…等課程,還遠赴美國、香港、韓國等地進修研習,以精進個人在兒童少年保護工作上之專業。而在實務工作上,郭督導認真負責、主動積極、敬業樂群的態度,不僅受到長官同仁的欣賞及肯定,更讓接受輔導扶助的受助者從中感受到她悉心關懷及鼓勵,真正展現出一位社工人員應有的態度及精神。對於被美國「國家暴力虐待及創傷研究機構」評選為年度「威廉?弗德里希紀念獎」的唯一得獎者,以表揚其在兒童性虐待研究、個案評估及處遇等實務工作經驗之傑出貢獻,郭明珠欣喜中不忘感恩。她說家扶基金會猶如自己的再生父母,自己的部份性格其實是來自家扶的塑造。很榮幸這次可以受薦代表家扶參與「威廉?弗德里希紀念獎」的評選並獲獎,這項榮耀不僅應該歸給家扶,更樂見家扶的兒童保護工作得以因為這個獎項而獲得國際的肯定及重視。在從事兒童保護個案工作21年的生涯裡,郭明珠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經安置輔導過一名嬰幼兒時期即遭受疏忽虐待的個案小如(化名),小如的父親未善盡照顧之責,常以自來水泡牛奶、泡維力麵餵食小如,小如因而成為家扶輔導安置的兒保個案。後來小如的父親因事入獄,轉由伯父收容照顧。然輕度弱智的小如,不懂如何與家人相處,加上伯父年事已高,又患有肝癌,致使小如無法從中得到歸屬感,開始中輟、在外遊蕩,並且未婚懷孕,最後又再度轉介至家扶。中心除安排小如重返學校,並給予生活輔導與兩性教育,對於小如的孩子也只得以兒保個案安置照顧。個案結案後又再度接案,通常是社工員最感無奈與不樂見的結果。小如的例子,不僅凸顯出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的重要,也顯示出當兒保個案的社會資源薄弱、政府或民間機構又無法及時洞察介入時,二代兒保案的發生恐怕是很難避免的社會問題。至於35年的社工生涯中,是否有過工作瓶頸?郭明珠說,接案對象的個別差異化,往往是考驗社工員敏銳度及能否適時調整工作方法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果一成不變的將社會工作理論運用在所有個案上,無法跟隨社會條件及脈動運用專業陪伴當事人,則勢必會在實務工作上碰到挫折。這時,唯有時時檢視自己是否處於足夠狀態,忠誠看待自己,培養敏銳的觀察力,並隨時補充不足之處,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專業及自信並解決問題。而在家扶工作35年,卻可以時時保持快樂的心境來面對工作,郭明珠表示,最主要的動力是來自「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態度。不論個人職務高低,都不要小看自己,而且要把自己當成是有影響力的人,用生命、用心來陪伴當事人,協助他們成長、克服困境。而郭明珠更以「承諾」二字作為其社工生涯的座右銘,因為她說,一位美國總統曾經說過,真正舉足輕重的人有二種:一是做出承諾的人,一是實現承諾的人。身為一位社工,必須二者兼具,因為我們不僅要對服務對象做出承諾、給予愛與關懷,並且必須發自內心承諾願意陪伴他們走過、度過生命的低潮,重拾彩色的人生。或許,正是這個發自內心的理念與承諾,讓郭明珠督導在35年的助人工作上歡喜自在,隨緣自得;並在專業智識上獲得「威廉?弗德里希紀念獎」國際殊榮肯定的真正原因。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