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孩童開唱 傳承南管從小唱起
【記者柯柔伊/雲林北港報導】
「現在會唱南管、願意學南管的人越來越少了。」南管老師王淑珍說。一般人常會認為南管是屬於大人的音樂,然而卻有一群小孩在北港集斌社<註一>樂手的教導下,唱出不輸給大人的樂曲,傳承了南管的唱曲文化。
在從小耳濡目染的環境下,蘇弼鈞漸漸開始跟著爸爸學習如何唱南管。
記者柯柔伊/攝影
年僅10歲與4歲的蘇純瑩、蘇弼鈞兄妹,從小在家庭的薰陶下接觸南管,如今,從今年五月開始,他們在北港集斌社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正式學唱曲子。「因為自己有在接觸南管,想不到孩子也因此開始發展了興趣,覺得很開心。」爸爸蘇仁義說。身為北港集斌社的樂手,每天蘇仁義都會在家裡播放南管的音樂,久而久之孩子也跟著培養出對音樂的敏感度,並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如小朋友在學校會比較喜歡音樂課,聽到南管時也會自然的跟著哼唱等。因此蘇仁義便開始號召其他老師一起進行南管幼童班的教學課程,提倡傳承南管,從小扎根的理念。
不同於北管的熱鬧敲打,南管的特色在於曲風普遍沉穩。蘇弼鈞表示,聽爸爸唱南管久了,自然而然會哼爸爸在聽的曲子,唱的好的話爸爸會給他牛奶糖或是帶他出去玩。也因為南管的旋律優美緩慢,對於幼稚園到國小這階段的學童而言,學習較為困難。「小朋友就是坐不住,每次都要以半哄半騙的方式,拿糖果或串珠鼓勵他們繼續唱下去。」王淑珍表示。此外,南管歌詞皆為閩南語,用詞方面較為艱澀,因此老師採用逐句的教學方式,一首曲子學完約需花費3個月的時間。對於小朋友而言,學唱南管較困難的地方是咬字和音準,因此蘇仁義會以遊戲的方式讓小朋友比較容易記住歌詞。「在家裡爸爸都會和純瑩玩芝麻開門的遊戲,用曲名『夫為功名』代替芝麻2個字,唸出正確的歌詞才會開門。」家長林雀惠表示。在教學時老師會較注重小朋友的腔韻和音準,家長也會在旁輔助小孩學唱,錄音後回去由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練習,達到親子一起學南管的目標。
而集斌社設立幼童南管教學,不僅推廣了南管文化,在無形中也建立了孩子與家長的自信心。「有小朋友原本很好動,唱南管唱久了之後,個性漸漸變的比較沉穩安定。」林雀惠說。由於南管曲風緩慢,因此也漸漸開發小朋友對音樂的敏感度,蘇弼鈞也被發現擁有絕對音感<註二>的天賦。此外,在表演中累積經驗,小朋友不僅在每次的表演中展現了自信心,更在大人的鼓勵下提升自身的成就感。王淑珍表示,給孩子自信心是最重要的,看到小朋友在台上認真唱南管的表情,受到觀眾的掌聲並喜歡上表演很讓人感動。而其中家長於課後的練習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老師與小朋友間成為溝通的橋樑。
為了讓新一代的孩子接受南管文化,近年來全台灣也有許多推廣南管的課程。「目前國內學南管的年齡層慢慢年輕化,每次看到年輕的新血加入都會覺得很開心,表示台灣的南管傳承漸漸出現成效。」王淑珍表示。在北港,老一輩的人也開始支持小朋友唱南管,用掌聲或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鼓勵他們的表演。打破唱南管總是老人家的迷思,這群小朋友證明了小小年紀也能傳承南管文化。
<註一>北港集斌社為早期台灣成立的南管社,在國內受邀進行各種表演,致力於推廣南管文化。
<註二>絕對音感是在還未給基準音前,聽者能分辨一個音的音高,或能指出其音名及所屬位置,無論重複幾次都能準確唱出同一音調的曲子。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