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查理周刊》被恐怖攻擊事件 談宗教自由與言論自由之淺見

文字-A A +A

最近最火紅的國際報導是法國《查理周刊》被恐怖攻擊事件,新頭殼的報導是這樣開頭的:

法國《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巴黎總部7日遭槍擊,造成總編輯夏邦尼耶(Stephane Charbonnier)等12人死亡、10餘人受傷。由於《查理周刊》專門刊登諷刺政治時事與宗教議題等漫畫,因此長年飽受攻擊威脅;該周刊2011年就因刊登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遭到汽油彈攻擊。

摘自:

《查理周刊》無所懼 反宗教挑戰禁忌

http://newtalk.tw/news/2015/01/08/55626.html

而另一篇報導有著深入的探討:

當面對越來越多的伊斯蘭移民,法國,或甚至是整個歐洲,應該要怎麼去面對/處理這些宗教/文化都與西方主流國家不同的移民?今日的事件,只是將穆斯林與西方國家衝突的問題具體化推向了浪尖,西方國家對自由民主的推崇就代表着一個主流文化的霸權,帶著這個霸權,西方主流媒體一面倒的踏伐此次血腥、兇殘的行為,宣稱着這是場「屠殺」(massacre)。

然而,換個角度想想呢?對於一些穆斯林而言,這真的是場「屠殺」嗎?誰定義「屠殺」?這次的媒體報導中,我們看不到穆斯林的想法,他們的聲音在主流媒體上消失了,沒有人關心他們作何感想,也沒有人關心這件事情背後的衝突應該何解,此外,在主流文化(文化霸權)嚴重的壓迫下,他們又有什麼能力、說些什麼呢?雖說穆斯林在法國的比例越來越高,但終歸少數。

什麼叫做尊重?是尊重所有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呢?還是你來到我家,就要「客隨主便」?在全球化的當下,所謂的尊重多元價值,其實才是最難落實的。

對於某些伊斯蘭教信徒而言,今天法國只是死了十幾個人;但是在一些國家,許許多多的兒童也因為這樣的價值觀、宗教問題被西方國家以軍事的力量殺害。我所就讀的學校,就有學生組織連署反對這種法國「帝國主義式」的入侵、干預他國。

摘自:

我該尊重你的「自由」,那你該不該尊重我的「文化」?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12047/

﹍﹍﹍﹍﹍﹍﹍﹍﹍﹍﹍﹍﹍﹍﹍﹍﹍﹍﹍﹍﹍﹍﹍﹍﹍﹍﹍﹍﹍

這讓我想起今天上佛學研討班時,班上討論皈依的問題,問到對不同宗教的看法,我其實是很有感覺的,就在這裡發抒一下好了。。。

我第一時間想起我們無法選擇在哪裡出生,而出生地及所從出的家庭大體上決定個人信奉什麼宗教,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尊重各種宗教,最後就是要犧牲個人生命去維護宗教的自由。而通常送命的都是沒有自主權力的弱勢,有權力能決定要打仗的人很少需要親臨戰場站上火線,也不會有生命威脅,可憐的是那些聽命的戰士,他們不一定全都是好戰份子,但是卻在國家體制下,要面對手拿武器去殺害生靈的命運。

為什麼我們不能尊重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宗教,或者是同一地區居民有不同的信仰自由,一定要說自己信奉的宗教比別人的高明更為究竟?我想就算是經過自己的多方比較,覺得自己的選擇最為正確,也是用來修行自己的吧!不需要要求別人和我們有相同的認知作同樣的修行,這樣才真是修行,修行絕對不是用尺來量別人,而是工作自己的。

所以不同的人有多元的宗教信仰又有什麼關係呢?台灣的民俗不是不同的行業,拜的神祉都不同嗎?出海的拜媽祖,地方上拜城隍爺、家裡拜地基主,廚房拜灶神,想怎麼拜就怎麼拜吧!為什麼要干涉別人的宗教信仰呢?推銷自己的宗教呢?我的母親住養護所,每週都有基督徒來為住民禱告,可沒有看到佛教徒或道教徒會關心到養護所的住民,而實際上台灣的佛教徒的比例是較基督徒為多的。所以就這個面向來說,基督徒對家母住的養護所而言,基督教是更能帶給他們關懷與愛心的!他們願意信仰基督教,我是非常讚嘆的!

記得佛教裡面有提到常不輕菩薩,是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見到人就叩頭禮拜,這一般貢高我慢的譏諷他:「唷!常不輕來啦!你們知道嗎?這是『常不輕』啊!」因為他在行菩薩道時,見到人就說:「我不敢輕看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所以這一些個增上慢的比丘、比丘尼,就給他加上這麼一個名字。這個名字,本來是譏諷他,對他不好的意思;他接受了這個名字,所以叫「常不輕菩薩」。

這裏邊分出四種悉檀,來說「常不輕」。他裏邊抱著一種不輕的見解、不輕的智慧;外就行恭敬的行門,對一切的境界他都恭敬。

摘自: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us/Lotus_20.htm

好奇寶寶報導過清真寺的新年禮拜、香光尼僧團及華嚴精舍的佛七、基督教的佈道會、法輪功在101被迫害、玉山菊元的音樂會。。。我在不同場合受到聖靈的感動無有不同,每每都能讓我聖靈充滿,流下眼淚,我不懂為什麼,但都能感受到不同宗教無私的愛。所以我贊成大家捐棄成見,不要將自己的信仰宣稱是獨一無二的其他都是異教徒、或是宣稱自己的教法是最圓滿的其他都是卑劣的。。。金剛經有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如能做到這樣的清靜,則國父孫中山先生『世界大同』的理想,才能體現,以上所想與各位善友共勉之!

@@@@@@@@@@@@@@@@@@@@@@@@@@@@@@@@@@@@@@@@@@@

《查理周刊》無所懼 反宗教挑戰禁忌

http://newtalk.tw/news/2015/01/08/55626.html

新頭殼newtalk2015.01.08 周佑政/綜合報導

法國《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巴黎總部7日遭槍擊,造成總編輯夏邦尼耶(Stephane Charbonnier)等12人死亡、10餘人受傷。由於《查理周刊》專門刊登諷刺政治時事與宗教議題等漫畫,因此長年飽受攻擊威脅;該周刊2011年就因刊登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遭到汽油彈攻擊。

《查理周刊》於1969年創刊,1981年因資金問題停刊,1992年才又重新發行。雜誌內容以諷刺漫畫、新聞與社論為主,由於雜誌意識形態偏左,且反對宗教,因此經常推出詼諧且誇張的漫畫,反諷政治上或經濟上的極右派;對於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宗教的揶揄更是「不客氣」。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查理周刊》經常遭受各式攻擊,但嚴重性都不如此次。2006年2月,雜誌轉載丹麥報紙所刊登的伊斯蘭先知穆罕穆德(Prophet Muhammad)諷刺漫畫,引發全球穆斯林強烈不滿,《查理周刊》也自此與伊斯蘭教結仇。

BBC報導指出,法國新聞界具有「諷刺傳統」,這項「傳統」可回溯至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的報紙已開始透過社論或政治漫畫,反諷王室、政客、警察與銀行家等。而《查理周刊》正是這種精神的倡導者,如刊登諷刺先知穆罕穆德的漫畫就是「繼承傳統」。

《查理周刊》目前發行量約3至4萬份,不算暢銷,但由於雜誌封面色彩鮮豔耀眼,加上高煽動性的標題讓它成為書店、小型經銷商,甚至是火車站書報攤架上的一大特色。

2011年11月,穆罕穆德再度「登上」《查理周刊》封面,出刊隔天,位於巴黎的雜誌社辦公室就遭汽油彈攻擊,官方網站也被駭客破壞。法國當局對此曾「勸說」周刊避免挑釁漫畫與報導,同時也派出更多警力提升雜誌社的維安層級。

儘管如此,不論是諷刺漫畫作者或周刊總編輯,向來堅持「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從不因刊登內容向穆斯林道歉,也未因此改變畫風與報導方向。2012年,《查理周刊》推出一系列諷刺伊斯蘭教的漫畫,其中一頁更刊登先知穆罕默德以裸體面對鏡頭的漫畫,「徹底」惹惱全球穆斯林。

《查理周刊》7日遭到攻擊前,最新推出的雜誌封面則是,嘲諷伊斯蘭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首領的諷刺漫畫。
---------------------------------------------------------------------------------------

我該尊重你的「自由」,那你該不該尊重我的「文化」?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12047/

文:郭茝淵

聖誕假期剛過,人們正逐漸從快樂的假期模式調整成上班、上課的狀態。街上仍洋溢的新年的快樂,新年後第一次見面的人們互相熱情的問候、彼此祝福一聲「新年快樂!」(bonne année)。巴黎的冬季折扣也正式於一月七日起跑,此時正是各店家、消費者摩拳擦掌引領期待的一天。

然而就在今天,在回家路上搭乘地鐵時,聽到廣播表示列車在警察當局要求下將不停靠Richard Lenoir該站,正感到有些奇怪,雖然巴黎地鐵常因工不停,但被警察當局要求封站,還是我第一次碰到。

不斷反覆、重申的結果是坐在我對面的母女用手機開始查起原因,我身旁一位大媽則開始嘀咕「發生什麼事情了嗎…」,對面的乘客於是抬起頭來告訴她,附近發生了恐怖攻擊,據報目前有十個人死亡,警察正在追緝兇手中,所以封站。

相關新聞與評論:

槍手血洗法國雜誌社至少12死 兇嫌1落網2逃亡
巴黎恐攻萬人集會捍衛言論自由 全球漫畫家接力創作悼同業
那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查理週刊下期發行100萬份「倖存者特刊」
恐怖份子為何血洗法國「查理週刊」?從一則丹麥的諷刺漫畫談起
遭恐怖份子槍擊的《查理週刊》是份怎樣的雜誌?

站在我旁邊的大媽先是大大抽了口氣,發出驚恐的聲音,接着直說不敢相信,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地鐵上的人表情變得有些沈重,氣氛隨之凝結。

回到家打開電腦就趕快來查新聞,幾個在線上的朋友也趕緊傳訊息關心,隨後在系上的facebook社團內即看到有同學已經放棄期末考週的復習,詢問晚上是否有人要一同參加在république共和廣場對Charlie Hebdo此事件的集會。

事件發生第一時間即讓全法國震驚,很快地,在Facebook上就組織了一個社團名叫Je suis Charlie(我是查理),傳達法國各地甚至海外的集會資訊,對報社傷亡者致敬。法國媒體則自中午始即不斷地更新、追蹤這則新聞,總統並於第一時間出來喊話,內政部長及巴黎市長也快速的到現場關切。媒體不斷地在以屠殺(massacre)報導此事,新聞畫面上槍聲、現場混亂的畫面持續了近一日,晚上各家電視台並開始針對此事件做深入的專題報導。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這次事件對法國人來說是一個極度暴力、野蠻、不文明的行為,此舉傷害了他們所珍視的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並且直接抵觸了他們的法蘭西共和國精神「自由、平等、博愛」,讓他們除感錯愕外,也倍加不可接受。

Charlie Hebdo之前即因為刊載了對穆斯林宗教的諷刺漫畫而與巴黎的大清真寺(le grand mosqué)及當地的回教組織在法院對峙,最後以Charlie Hebdo勝訴告結,這也是他們與穆斯林組織結下樑子的初端。

事實上,法國有越來越多的移民:除從阿拉伯國家而來,也有許多非洲移民等等,穆斯林佔其不少比例。因此,回教移民在法國成為了個棘手且難解的問題。

記得初到法國,正著迷於法國肥皂劇,劇中有位阿拉伯裔的轉學生,看到了她所碰到由其身份所帶來的歧視言論,於是與身邊的法國友人討論。他即告訴我,這樣的問題在法國越趨嚴重,基於法國政教分離(laïcité)的精神,任何宗教都要退出政治與校園,不得對世俗進行干預。宗教因此開始與世俗政治脫鉤,因此,當越來越多的穆斯林來到法國,是否可以戴面紗上課這件事就成了一個問題,讓法國社會爭論過一段時間。

對於法國人而言,「自由、平等、博愛」不只是口頭上說說的口號,它們被放在各個重要的政府機關門楣、學校門口,時時提醒著法國人不要忘記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的教訓,不要忘記過去的法國人流盡了多少血淚,才創就了現今法國的民主與自由。這個口號成為法國人的精神,因其得來不易,所有在法國的人都應該得到平等的重視,自由的權利,彼此友愛與幫助。政教分離的精神也是如此,不該被違反。在政教分離的倡導下,宗教回歸宗教,政治回歸政治。

我於是提出質疑,然而,基於你們所提倡的「自由」,你們不應基於尊重多元文化而尊重穆斯林女學生戴面紗上課的權利嗎?這才是多元文化的尊重不是嗎?

法國友人這樣回答我:不,讓他們戴面紗才是違背了我們的自由精神。真正的自由,應該是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的,外在於女性的束縛不應存在,她們應該要能夠自主選擇他們佩戴的服飾,而不是受宗教所限;此外,此舉無異於讓宗教進入校園,也不符合「政教分離」的精神。

這又令我想到前陣子,一位法國右派女性議員曾在臉書上刊載一則宣言,那天下午她經過巴黎北站(gare du nord),一如既往旅客紛雜,此時她看到一位女性拉著行李,全身著密不透風的黑紗,僅露出一雙眼睛。她立刻上前去跟該女性表示她的穿著有違反法國的法律疑慮,在公共場合,她應該要至少露出完整的臉,尤其在此當口,身處恐怖組織名單上位的巴黎,這樣明顯有安全的疑慮,該女性不但不理,反而腳步不停的離去。

該位女性議員認為這是個嚴重的議題:我怎麼知道她這身黑紗下,藏着什麼呢?其次,所有的女性都應該反對穆斯林女性著面紗,因此宗教文化已明顯壓抑的女性的人身自主權,只要身為女性,理應關心女性受到的壓迫並反對之。最後,這不是個案,此類問題值得全法國人重視與注意。

是的,該議員反應了部分典型法國人的想法:你在我法蘭西共和國,怎麼可以不遵守我的文化精神呢?也反映西方主流世界如何看待穆斯林文化。此事的恐怖攻擊,在法國人憤怒、傷心、激動的情緒背後,我想有些問題,也很值得我們去省思。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當面對越來越多的伊斯蘭移民,法國,或甚至是整個歐洲,應該要怎麼去面對/處理這些宗教/文化都與西方主流國家不同的移民?今日的事件,只是將穆斯林與西方國家衝突的問題具體化推向了浪尖,西方國家對自由民主的推崇就代表着一個主流文化的霸權,帶著這個霸權,西方主流媒體一面倒的踏伐此次血腥、兇殘的行為,宣稱着這是場「屠殺」(massacre)。

然而,換個角度想想呢?對於一些穆斯林而言,這真的是場「屠殺」嗎?誰定義「屠殺」?這次的媒體報導中,我們看不到穆斯林的想法,他們的聲音在主流媒體上消失了,沒有人關心他們作何感想,也沒有人關心這件事情背後的衝突應該何解,此外,在主流文化(文化霸權)嚴重的壓迫下,他們又有什麼能力、說些什麼呢?雖說穆斯林在法國的比例越來越高,但終歸少數。

什麼叫做尊重?是尊重所有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呢?還是你來到我家,就要「客隨主便」?在全球化的當下,所謂的尊重多元價值,其實才是最難落實的。

對於某些伊斯蘭教信徒而言,今天法國只是死了十幾個人;但是在一些國家,許許多多的兒童也因為這樣的價值觀、宗教問題被西方國家以軍事的力量殺害。我所就讀的學校,就有學生組織連署反對這種法國「帝國主義式」的入侵、干預他國。

傷害不分階層也不分數目,當然我並不支持今天巴黎Charlie hebdo這樣的屠殺手法,但這樣的對立只會更加的嚴峻,衝突不會只有這一次,並告訴我們水滿則溢,這將是法國政府絕對要嚴正重視的問題。

最後,看到一個粉絲專頁上(One Day in Paris)提到了該報社主編曾經說過的話,感到非凡的敬意:

「我現在要說的也許有點太過嚴肅,但我寧願站著死也不要跪著活命。」

(C’est peut-être un peu pompeux ce que je vais dire, mais je préfère mourir debout que vivre à genoux. )

-Charb (2012,法國Le Monde世界報專訪)

願所有傷亡者安息。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郭茝淵,曾就讀於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與政治學系公共行政組,目前就讀於法國巴黎第十大學(Université Paris Ouest Nanterre La Défense)政治學系比較政治社會學碩士。抱持著希望學習不同於過往所學觀點之初衷,前年六月畢業時下定決心赴法國求學,並於去年九月順利到這國度。作為一位求知者,來到法國這個西方政治、社會、哲學思想重要的搖籃國度之一,看這法國人捍衛自由的決心,爭取權利的努力;看到法國人在面對全球化的社會中與其他文化互動、碰撞及回應,思考着這些所見所聞可以如何成為自己的養分;致力於瞭解不同的理論觀點、文化精神、生活價值;同時希冀運用在法所學,在未來以不同的角度梳理東亞社會問題。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楊士範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0則報導
289則影音
6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法國《查理周刊》被恐怖攻擊事件 談宗教自由與言論自由之淺見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087篇報導,共12,81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087篇報導

12,81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