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則影片 讓你真正了解「無水之苦」
Water.org 的成員在世界各地協助偏遠地區的民眾取得乾淨的水資源。反觀台灣取得乾淨用水如此便利,是多麼幸運又該珍惜的事情。
圖:迦納一群婦女聚集在新鑿井水旁等待取水。在缺水的國家,家庭中取水的人通常是婦女與女童,他們每天必須在照顧小孩、家務之外,花幾個小時時間取水,因而犧牲自己的學業與事業。(Source:water.org) |
文/吳郁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關於水,台灣人憂心的大多是颱風、土石流時淹水或漏水問題,就算因此造成突如其來的限水命令,大多也抱著「忍一下就過去」、「去買瓶裝水來備用」的心態。幾小時或幾天後,水來了‧‧‧用水一旦回復正常,缺水的不便感又逐漸淡忘在忙碌生活中。也因此,身處台灣的我們鮮少關心「缺水」這件事情之於一個村落、一戶家庭,甚至一孩童成長背後所隱藏的社會成本與代價。
國際非政府組織 Water.org 瞭解擁有充足水源的村落、家庭、個人可以引燃改變的力量,甚至翻轉一個小孩的人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今年九月在松山文創園文區策劃水逐跡展覽時,取得 Water.org 的授權,可公開放映數支影片,反映不同區域的人民對於水資源的想望;投射「取水」對於環境人權與社會正義的思考。
[衣索比亞] 遠離水源,等於遠離疾病
在非洲,負責取水的大多是婦女與小孩。不少看展民眾現場詢問,既然每天取水的道路這麼遙遠,這些居民為何不住離水源近一點的地方呢?
事實上,居民並非不明白此道理,然而在低度開發的地區,民生用水常跟牲畜用水一起混用。婦孺在河邊取水,男人在另一岸放牧牲畜是習慣性畫面。水可以孕養生命,也可透過傳播病菌扼殺生命,例如霍亂或瘧疾。久而久之,村莊離水源地的距離,維持在單人可當天徒步往返的負荷力度最為常見,既可隔離病媒蚊傳播,也減少畜牧排泄物汙染。
然而,當Water.org幫村落打造淺層水井,並且培力當地社群維護、看守之後,孩童與女人不需再花費一整天時間取水,把取水時間省下來,便能夠去上學,提升自身的技能與知識;或是延長職場勞動時間,多縫製幾件衣服,或在工地多打幾個小時的工,賺取更多報酬。
[海地] 水,引發衝突
許多族群、社區彼此之間存有間隙,與毗鄰邊界的部落發生衝突似是無可避免。海地的Jeanne是個活生生受害案例,她為了維持三個小孩的每日用水所需,必須到鄰村取水,卻得先遭受鄰村的奚落與侮辱,甚至投擲石塊。
一位母親想幫小孩洗澡、煮飯的願望,卻只是因取水地點的管轄單位不同,而變得如此困難。
[印度] 為水龍頭祈福
幅員遼闊的印度,縱使經濟實力的增長速度已大大領先許多開發中國家,但位居偏鄉的民眾仍然無法擁有完善用水設施。他們可能必須到公共水井取水,而水質則沒有保障。
因此可以想像到,當一戶人家安裝了水龍頭,是多麼值得歡欣鼓舞的大事件! 這支影片沒有對白,透過老人的手在水龍頭頂端點上「蒂卡」,象徵祈福意涵。全程用影像傳遞「有水可用的歡欣」,運用簡單的畫面,表達獲得可用水所帶來的喜悅。
Water.org的成員仍在世界各地協助偏遠地區的民眾取得乾淨、持續且可再生的水資源。觀看這些影片,對比世界上每天汲汲取水、苦苦思水的人們,不禁要反思,台灣取得乾淨用水如此便利,是多麼幸運又該珍惜的事情。
【作者簡介】
吳郁娟,宜蘭人,生態環境相關系所畢。著有「單車壯遊,從北京到巴黎」(合著 )、「海平面上升最前線‧吐瓦魯」 現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