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癮未除 暖化難緩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調查,在2011年全球各國稅後補貼化石燃料的金額,就高達 1.9兆美金,佔全球GDP的 2.7%。
圖:遠眺麥寮六輕工業區 (Source:台灣水鳥研究/彰化海岸保育行動聯盟 via Flickr) |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刊載於聯合報10月26日元氣周報)
許久不見的二字頭油價,似乎即將重現於台灣。加油站外擺立的廣告招牌,也從「即將漲價」的恐嚇式口吻,轉為願提供更多現金回饋。雖然到目前為止,台灣物價未隨油價而下跌,但民眾已不似油價上漲時,面對百物齊漲時的憤怒;最常見的討論,是直接套句偶像劇的台詞,戲謔物價如變調的愛情,即使油價走跌,一切卻都是「回不去了」。
當油價走揚時,許多人都希望政府能有作為,不論像是凍漲的提議,或針對特定族群加以補貼,並維持物價的穩定。但油價下跌時,卻少有人會開始討論,是不是可以掌握這樣的契機,開始取消一些對化石燃料的補貼措施。
降低對化石燃料的補貼,是目前包括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IMF)、以及國際能源署(IEA)等組織的共同倡議。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調查,在2011年全球各國稅後補貼化石燃料的金額,就高達 1.9兆美金,佔全球GDP的 2.7%。各國選擇補貼化石燃料的原因,不外乎是為維持物價的穩定,但往往卻造成全體社會,更加依賴化石燃料。從 2009年到 2012年,全球的在化石燃料的消費性補貼,快速成長兩倍以上 (註1),也使得管制溫室氣體的增長,幾乎如狗吠火車般,毫無作用。
圖:2007-2011 全球的能源「稅前補貼」,原始出處為國際能源總署,圖表擷取自IMF (2013). “Energy Subsidy Reform: Lessons and Implications.。 |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如果沒有對化石燃料補貼,在受苦的恐怕都是窮人。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研究,在中、低收入國家的化石燃料補貼上,居於所得分配後端 25%的窮人,只享受到 7%的補貼好處;有接近一半的補貼,其實是全社會前 25%的富人所享有,等同於拿大家的錢,去補貼富人 (註2)。
依據國際能源署的資料,台灣對於化石燃料的補貼,一年大約是 480億,遠高於再生能源的6億補助。而若是全球各國皆能取消化石燃料的補貼,回歸正常市場機制,則可削減溫室氣體總量達 5%以上。(註3)
破除補貼外,隨著油價下跌,開徵有利永續發展的「環境稅」,也是許多國家在上次石油危機解除後,認為可以採用的政策工具之一。
就舉北歐國家丹麥為例,四十年前,當石油危機結束,國際原油價格大滑落之時,位於北海原油產地的丹麥政府,卻決定作不一樣的事。他們沒有讓油價順勢下跌,還是決定他們開徵相關的環境稅,讓石油價格維持在高檔,讓民眾習慣把化石燃料,當成是稀有且不可浪費的產品。
直到今日,像丹麥國民的石油消耗量,竟已較石油危機時下降五成以上,但國民所得卻增加了五成;原本能源近100%進口,現在能源自給率已達 56%。
在今年九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不少企業與政府共同響應「碳定價」倡議,讓污染成本可以納入考量。聯合國的亞太經濟與社會委員會,稍早也曾提出一噸碳課徵10美元的碳稅,將可大幅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達 7.6% (註4)。
當油價上漲時, 民眾合理要求政府拿出對策,讓金融民生能持續穩定。然而,當油價下跌時,才更是考驗一個有理想的政府,要如何針對國家長遠的戰略發展,作出規劃。
【註釋】
註 1: The economist (2014) "Fuelling controversy"
註 2: IMF (2013). “Energy Subsidy Reform: Lessons and Implications.” p.19,
3: IMF (2013). Online database on Energy Subsidies, 請點選台灣
註 4: UNESCAP (2012) "Low Carbon Green Growth Roadmap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延伸閱讀】
《傾聽 IPCC 的減碳忠告》馬康多 21-Apr-2014 低碳生活部落格
【作者介紹】
張楊乾,兩個孩子的爸爸,常揣摩在二十年後,該如何告訴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兒,為何地球已升溫兩度,而這一代人又是怎麼錯過了減碳的關鍵時刻。曾服務於新聞界、在歐洲修習與暖化相關的碩士學位後,投入減緩氣候變遷的相關領域,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