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生命故事館 館藏兩千三百萬

2008/12/11 03:28
4,730次瀏覽 ・ 1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林佩儀/嘉義電訪報導】

  世界上有多少個故事?答案可能是六十七億個!因為每個人都有一段故事。2006年清華大學學務處推行的「生命故事館」不同於一般故事館,而是透過網路徵文活動,分享每個人的真實生命。今年更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舉辦生命故事校園巡迴講座。在「生命故事館」中,你我都是故事中的主角、作者或讀者。

  在「生命故事館」有一個這樣的故事,男孩5歲時父親過世,與弟弟和媽媽相依為命,雖然是單親家庭,但母親卻給小孩很多的愛。在求學過程中,男孩考上了第一志願,因為他將父親過世的悲傷當作是激勵自己的力量,久而久之,這份悲傷已不復在。從小到大,男孩將母親的愛視為理所當然,但在一次機會下,已20歲的他翻閱了家中老舊的相簿,一張泛黃的父母合照,讓她才體會到媽媽在爸爸離去後,一切所給的愛並非理所當然。從此,他格外珍惜從母親身上所獲得的愛。而這篇故事在「生命故事館」部落格中發表後,受到許多網友熱烈迴響,有網友認為這篇文章透露出單親孩子格外堅強的訊息,也有人感謝這篇文章提醒自己是否將家人與朋友的愛視為習慣。這篇文章最後獲得「生命故事館─感動瞬間」的佳作肯定。

照片

  「生命故事館」活動邀請到林秀霞(中)與吳踩蓮兒(右二)參與演講之列。
圖片來源/生命故事館」活動統籌李承翰提供
 

  為了與現今的大學生做良好的溝通,與增進現今學子的人文關懷、生活敏感力,清華大學講師陳千惠於幾年前在清華大學教授「媒體與社會」、「媒體與寫作」課程時,規劃了一系列由學生寫別人故事的課程。陳千惠認為寫別人故事的同時,我們也在進行反思。因為在透過描寫人物的過程中,需要貼近所描寫的人物。在這個過程中間,「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化學效應就此發酵。2006年,陳千惠應清華大學學務處之邀,為了讓大學生與師長、學校、社會產生共鳴,而設計了「生命故事館」此項計畫。陳千惠說:「學生在哪裡,身為老師就去那裡找。」陳千惠看到許多大學生習慣以網路進行生活溝通與社會溝通,於是「生命故事館」便以網路作為故事交流的平台。

  「國小的時候,我有想過要跳樓自殺。」、「小時候,每當我生病,父親就會把他手裡的飯團分給我,告訴我用力吞,把難過都吞下去,病痛就會好了。」這些都是真實紀錄在「生命故事館」中的故事。隨著部落格文化的興起,使得網路世界出現不少部落格愛好者,民眾林佩吟認為部落格是許多人分享生活經驗的地方,而這種生活分享是吸引他觀看部落格的原因。「生命故事館」有自述故事者,也有替他人撰寫故事的人,不論是寫自己的故事,還是別人的故事,這些故事透過網路部落格與網友分享。今年的「生命故事館」採用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發的「網路時空創作平台-tagala」<註一>,希望將網路上的正面力量透過文字、影像、聲音完整呈現出來。

  因為「生命故事館」的文章皆為匿名,曾有學生對「生命故事館」上的文章真實度感到存疑,但陳千惠表示,一篇能確確實實感動人心的作品,若非親身接觸,不然很難表達其「生命」的價值。「生命故事館」於今年開始,除了網路徵文的活動外,也與工研院合作舉辦名人生命故事座談會。雖然主辦單位擔心學生對座談會的興趣不高,但「生命故事館」活動統籌李承翰表示,經過幾場校園座談會,發現學生參與度為七成外,更有學生場場參加。透過座談會形式,學生親自與故事者面對面接觸,生命故事也能以此方式繼續發酵。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段旅程,而旅途中的點點滴滴都是「故事」。而最好聽的故事莫過於「真實故事」。雖然真實故事於虛擬網路中流傳,但真實的感動與共鳴並不會消失。現在,您有機會聆聽兩千三百萬個故事,這些生活於台灣社會各角落兩千三百萬人的生命故事

  <註一>Tagala 時空平台是一種 web 2.0 網站服務的構想,整合了電子地圖、時間軸及部落格,能呈現發生在某個地點、某個時間的某件事情,作為尋找、觀察、收藏生活紀錄的平台。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