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與榮光 金鐘49何去何從
記者謝儀臻 北投報導
第49届電視金鐘獎於25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然而,「金鐘49」比起今年6月的「金曲25」,金鐘獎似乎噓聲多過掌聲,網友批表演冷場、得獎人時限音效擾人,及星光大道主持人緊張失常等三缺失,除了這些批評之外,媒體報導的焦點不外乎是星光大道上誰穿的比較美、哪位女星又「疑似」露點等無關緊要又顯得膚淺的話題,連星光大道主持人在主持時也著重在女星身材,不斷地說「波濤洶湧」、「好有料」,絲毫沒把重點放在電視產業發展上,請試想,當這些光鮮亮麗的外表褪去之後,台灣的電視產業究竟還剩下什麼?
本屆金鐘強調「熱血與榮光」,但卻有不少人覺得這次金鐘獎有點冷,而實情是,走過近半世紀的四十九屆金鐘獎,光戲劇類送件數就從去年四十二件減少為二十九件,顯示台灣整體製作產量大幅下滑,到底是整個台灣影視產業萎縮,磨滅了作戲熱情?還是大陸的製作成本,吸走台灣太多人才?榮獲戲劇節目女主角獎的鍾欣凌,一句「我是諧星,我會演戲,謝謝你們愛看電視」,不但道出了電視人的辛酸血淚,更是點出整個電視產業的憂慮。根據AGB尼爾森收視率調查,台劇整體收視比照去年下滑百分之三十,偶像劇收視率超過1,就能開慶功記者會,尤其年輕族群收視電視時間逐漸下降,表明對電視依賴正在減少,電視觀眾大量流失,換句話說,電視行業正走向窮途末路。
那看戲的人都跑去哪裡了呢?答案很明顯,就是網路。當電視再也不是看戲、看節目的單一媒介,電視頻道對網路幾乎無招架之力,加上台灣目前尚無對視頻網站的牴觸機制,只能和平共處。面對種種挑戰,電視產業應從兩個層面著手發展。首先,數位匯流的時代已經到來,電視業應與網路新媒體合作,不只在電視台上能收看,更要朝「一源多用」的觀念發展,呈現出更多元的戲劇模式,並透過多元載具,讓觀眾能跨屏互動,舉例來說,在電視劇中出現的小劇場表演,原本只有3、5分鐘的出現時間,但經由不同平台的呈現,讓配角變主角,使戲劇更佳豐富多元;電視劇也可以開發專屬的手機APP ,供戲迷觀看劇照、花絮等多種用途。根據聯合互動調查發現,約有八成的觀眾一邊看電視仍會一邊滑手機,因此開發的手機APP將隨電視劇播出即時與觀眾互動。電視也許因科技走向弱勢,但也可能因為科技而發展的更多元,結合創意的行銷模式,創造觀眾與製作單位的雙贏。
再者,電視產業本身應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以媒體來說,若是媒體只在乎「腥羶色」,不在乎製作單位花了多少心力籌備,不肯定演員為表演下了多少苦工,如此一來台灣的電視產業要如何發展下去呢?沒有掌聲的舞台,是沒有任何人願意付出的;而金鐘獎今年把最大獎「最佳戲劇節目」給了「刺蝟男孩」,「最佳迷你劇集」給了「自由人」,肯定小兵立大功,盼能喚起製作初衷,講創意的戲劇仍有可為。在綜藝類節目方面,台灣正經歷大陸挾廣大市場、雄厚資金打造大規模綜藝節目,並吸走台灣優秀人才之際,收視率一向居冠的「超級夜總會」獲獎,最大意義在於鼓勵電視台製作大型綜藝節目,使「叫好」與「叫座」開始靠攏。無論是何種類型,電視產業不僅要搶回本土的收視市場,更要抱著能讓台灣電視節目推向國際舞台的野心。在金鐘獎頒獎典禮上,有許多電視人藉著機會向文化部請命,希望政府能更加重視電視產業的發展,但觀察這次金鐘得獎名單,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不論是小成本的製作,或是用雄厚資金打造,最重要的仍是回歸到節目本質。政府當然有責任和義務提供良好的資源,但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足,靠的還是「用心」。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