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心街景 都市角落藏溫情
腦麻孝子 樂觀賣涼麵不喊累
記者謝喜兒/採訪報導
「我想送可以載媽媽去上班的機器人。」重度腦性麻痺患者黃啟維(見左圖,攝影/謝喜兒)說出心底對母親辛勤工作的不捨,他今年18歲,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每天在台北捷運站出口擺攤販賣涼麵。疾病造成的身體不便,使他每一個動作都顯得吃力,與人交談也需花費較長的時間,但黃啟維從不沮喪,上午5時至9時在台北捷運新埔站販賣涼麵,下午3時到晚間8時則移至台北捷運江子翠站。面對挫折,他直言:「要努力振作起來!」同時也鼓勵有相同疾病的患者,別輕易被打敗。
黃啟維的表姊何思羽將其故事放到網路,至今已吸引許多人關注,甚至付諸行動,直接到捷運站為他加油打氣,黃啟維的阿姨補充,有網友看到維維的故事後,當天開車從新竹來回,就為了能實際幫忙他們。然而,黃啟維表示,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受到社會福利單位或任何社工的幫助,多年前也曾向政府申請補助,但因名下有一棟房子所以申請失敗。對此,黃啟維的阿姨認為:「身障者都應該要有被補助的權利。」其名下有不動產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幫助,那只是能遮風避雨的地方,但在生活上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政府照顧。「難免會受到異樣眼光的對待。」黃啟維說。不過他補充,對這些事情都已習慣,他清楚自己身體狀況,也明白擺攤賣涼麵的目的──減輕母親負擔,所以皆用樂觀態度面對周遭的事情。他曾因在路邊擺攤而遭警察驅離,但並沒有真正被開罰單,僅口頭上告知。如今警察越來越少驅離他,甚至還會熱心地告知網友攤販的所在地,黃啟維的阿姨表示:「真的很感恩,有這麼多人在幫助我們。」
黃啟維強調,十分感謝阿姨為他準備涼麵,且帶他到捷運站出口工作。另一方面,也將繼續提出補助的申請,但願有朝一日能爭取到應有的權益,更期望政府在補助條件上能有更彈性的空間。人來人往的台北市街頭,時常能看到不少高齡勞動者兜售商品,試問多少人會停下腳步關懷這些高齡勞動者?他們除了需要人們駐足幫助,更需要社會大眾的了解及政府相關單位的協助。
高齡奶奶 社工關切幫助生活
記者蕭奕軒/採訪報導
在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有一身影一跛一跛地迎向來往的民眾,詢問是否購買口香糖,這位總是帶著開朗笑容的老奶奶是白嘉莉(見左圖,攝影/蕭奕軒),今年已高齡70歲,據她表示,她已在台北車站向行人兜售口香糖好幾年,因為沒有結婚也沒有小孩,平時就靠這些收入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收入加上社會局的補助勉強可以養活自己。
她也提及,這幾年她的生活已經非常好了,幾年前,因為自己跌倒摔傷又沒有得到足夠治療,並吃了太多成藥而使眼睛近乎失明,更遭到房東的惡意調漲房租,所以生活幾乎過不下去,這時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的社工主動了解白嘉莉的狀況,不僅提供幫她尋找新的租屋處,也提供她醫療幫助,到現在生活穩定後,社工也會固定來探訪白嘉莉女士,並持續關心她的現況。
白嘉莉也提及,台北車站附近有很多年長工作者,他們主要就是賣雨傘、報紙及一些手工藝品,生活也都不太好過,比她辛苦的大有人在,她也透露,在這附近工作的年長工作者,很多都是被子女拋棄而被迫出來工作,或是跟她一樣沒有家庭只能靠自己養活自己,他們也都是屬於社會的弱勢族群,然而她表示:「幸好有政府及社會福利團體單位給予的幫助,因為我們大多教育程度較低,所以不知道政府有這麼多資源,也不知如何申請這些福利政策,更不懂得文宣上的字,只能等待社會局輔導員的主動關切。」不過她也想對當初關心她的社工道謝,因為有這些社會福利機關社工的幫助及政府補助措施,才能讓她有地方住並且能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
弱勢悲歌 社服中心:已盡力照顧 學者:助脫離貧窮
記者黃銀川、鄧青雲/聯合報導
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部分族群連帶受到影響,成了新時代下的「弱勢族群」,與傳統定義的「老弱病殘」的弱勢族群並不完全吻合,但社會福利制度卻未能適時應變。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古允文(見左下圖,攝影/鄧青雲)建議,彈性認定邊緣的弱勢團體,提供適當社
會援助,結合民間資源,讓弱勢改變貧窮、重回社會。
而在現行規定中,要界定適合社會福利救助的高齡者有很多條件,如是否有撫養義務的親屬及有動產、不動產等狀況。古允文舉例,有些應盡撫養義務的親屬卻未善盡撫養責任,部分高齡者有農地或房屋等不動產,這些狀況都需要社工專業人員進一步裁量。
古允文提及,社會上往往有不少人,是處於社會救助標準的邊緣,對於界定的爭議,需要社工進一步家庭訪視和裁量。但社工做為公務員,往
往擔憂行政裁量時,被冠上圖利罪名,所以在彈性判斷時,也不敢過度放寬。古允文說:「社會福利工作本來就是圖利他人啊!」談及社會
救助工作裁量的兩難,他建議,應給予專業人員更大的裁量權,更多的彈性認定。
除此之外,古允文認為,政府資源越來越不足時,可結合民間機構共同幫助弱勢族群,相較於直接的經濟援助,如何讓弱勢族群重返社會、脫離
貧困才是關鍵。古允文強調:「錢是有必要,但錢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要帶給弱勢團體改變的希望、改變的力量,民間團體能夠提供一些更實質上的幫助,讓他們改變貧窮,這個應該要成為社會救助擴展的重點。」
針對高齡勞動者議題,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文山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主任魏英珠表示,文山社服中心從成立至今曾幫助不少高齡勞動者。她指出:「我們很難從外觀職業判斷他們是否為弱勢族群。」她舉例,在社區賣菜或從事資源回收的高齡勞動者,除了擁有自己的固定客群,家境往往
非常富裕。因此,在幫助個案前,社服中心將事先檢查個案的財稅狀況,進一步提供相關補助。
魏英珠提及,普遍都市社區里鄰關係不佳,老年人每天在家裡無事可做,透過勞動過程和社區居民接觸,建立社交圈。而因家中困境必須出外工作的弱勢高齡勞動者家庭,魏英珠則表示,台北市低收入戶的審核條件較其他縣市寬,若無法通過政府機關的低收入戶審核,社服中心會結
合民間資源,如協助申請急難救助金、提供物資、與社區愛心商家合作,提供餐券。
針對高齡勞動者族群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魏英珠認為:「整體來說有被完善顧及。」她說明,台北市每個社區都設有鄰長、里長和區公所為社區居民服務,有關單位會把個案轉接社服中心進行後續輔導,另外社服中心也會安排社工聯絡個案,因此,這類弱勢族群沒資源補助的情況比例不高。
為了降低高齡勞動者比例,魏英珠強調,應從「社會思維」上進行改變。她坦言,社服中心接到的老年人個案多為被棄養、兒女吸毒、服刑及擁有隔代教養負擔四種狀況。台灣整體社會形態的改變,使兒女缺乏照顧父母的觀念,而社會救助法也規定老年人需取得子女放棄撫養證明,經過審核才能獲得福利,一切必須從民法整體修改,才能有效改善。她也勸導,社會大眾應抱有感恩的心,改變和強化對老年人應有的責任和照護。
最後,魏英珠認為,若老年人身心健康、工作內容輕鬆,並讓他們有一定收入,高齡者工作是值得鼓勵的。她也建議,把年輕人勞動力留在主要市場,簡單工作則考慮聘請高齡勞動者,讓國內人力資源充分被利用,每個人不分職業,讓自己更有價值。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