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副刊:奇妙的心理反應–氣運小周天(六─完結篇) 銀髮游藝

2014/10/11 10:19
2,450次瀏覽 ・ 1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

上接:

副刊:奇妙的心理反應–氣運小周天(五)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565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妙的心理反應–氣運小周天(六) 銀髮游藝

而就宗教的意涵來說,此地的「陽氣動」必然指的是:上天賦予了生命的動力。然而近似B3類的字體,在甲骨契文千年後的漢代,許慎《説文解字》解釋說:

『…

照片

    ,古文「子」,從巛,象髮也。…囟 有髪,臂脛在几上也。』意思是像孩童的形象,這顯然並非其原意。

仔細比較各種類型的鼎字書寫方式,讀者便會發現用:用作「子」字的鼎型特點,便是中間的X符號,以及鼎形狀上方的豎線符號。如果綜合考量古代神巫思想觀念,讀者便易於暫時將之解讀成:神下降指示(豎線符號)到某一特定的(X符號)鼎(代表某一特定的君王或巫者所用的鼎)。同時再參考現代人類學者收集世界各地仍然積極活躍存在許多類原始部落,他們巫師活動多於夜間舉行的事實,似乎便看到使用B類符號作為時間代碼的原由。這種可能性也使得A類符號的不同書寫方式,其實各自代表的是不同內涵的可能性產生。因為自古以來,將人身與人的神識分開來看,世俗間仍然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宗教經典內,甚至認為人身成形後,神識才會進駐肉身軀體。所以A1固然表示幼兒形象,A2卻可能用來表示神識入體的時刻或狀態。

如果這個猜測是正確的,「子」字的來源與演變,便似乎可豁然開解。當然這也就指明《說文解字》對該字解釋失誤之處。然而,這也使得古人以「子」來讚美他人的深刻涵義浮現出來,那就是:能得知天道,並以此濟度眾生的人。能夠接受上述說法的話,B1字體便會成為理所當然的思考產物。因為,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字,而是一個由「凡」和「丨」組合而成的合文字體。

在考古出土的郭店竹簡的文章《緇衣》裡,有引用今版《毛詩‧詩經》的文句:『…其容不改,出言有章。…』,但在「出言有章」處,寫作「出言有丨」。說文解字《丨部》解釋說

『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音「信」),引而下行讀若

照片

(音「退」)。凡「丨」之屬皆从「丨」。』

熟悉道家經典的讀者,當然明白所謂「上下通也」,除了表達:傳統儒家學者認為人為制度系統內,上層與下層的信任與溝通外,便是指天人之通,所以「出言有丨」是說:所說的話合於天道。而「凡」字的意思,是指最大量的包括或乘載。因此,和文字B1的意思,便是能夠接收上天訊息的時間。此時讀者應該也感受到,古代經驗與思想湮滅與流失的情況,遠在周代便已漸次產生的遺憾。

話說回頭,如果僅是半夜的「氣感」啟動,是整個修煉的內涵,那顯然無法構成影響數千年人類歷史的文明。就當身體因自然自癒作用產生的激烈反應,捕捉住筆者注意力的時刻,它已片刻不停悄然開展新的變化。而在快速心搏率下降至每分鐘約一百二十左右以下時,「氣感」反應不經意地開始在身體的背部,督脈的軸線上出現。令人困惑的是,它不但時強時弱、時有時無,同時,一時之間也無法事先預測它會在哪一部位出現。好幾個月過去之後,筆者才恍然大悟,它是沿著在任、督二脈上,變換出現的地點。不過,整體來說初時震顫的反應固然較弱,但隨時間的推移卻慢慢地增強;雖然如此,仍然算是強、弱不定,而且總有不出現的時候。

不知道算不算幸運,由於仍然有固定的世俗義務必須服從,所以雖然每天盡力維持著日動、夜靜的修行生活模式,卻是總有必須暫停此種形式,以處理事務的時日。透過這種例外的日子,筆者逐漸覺察到:心境的外緣,會影響到夜間氣動時的強弱。感受到這種可能性後,經過一段時期逐日的比對,終於確認:當日間行走、活動時,如果較多受到外在活動的影響,而有思緒分散的狀況發生時(對筆者而言,經常發生,無法避免;差別在於時間的長、短,與發生的頻率)夜間的氣動震顫便會減弱。這使得筆者終於真切體悟並明白:古代西方苦行修士,為什麼要穿全罩式罩袍;而東方的和尚與道士,要避居深山或人跡罕至之處的可能理由。

理解到氣動震顫的強度,與日間的專注維持度有關後(夜間的唸佛、觀息,由於獨處,較不易受到影響),日間的活動便有了警惕心,因此,當分心的狀況發生時,比較能夠儘快的拉回到觀息或唸佛的情境。如是,夜間的氣動震顫才真正清晰起來。大體來說,督脈方面常出現震顫的部位,在於身體背部的腰腎以下、命門及心口背面周遭等肌肉較多的部位附近;而任脈則是:眉心、口鼻兩翼、心口與下腹部等部位。頭腔則是很特殊的部位,由於每次頭腔內發生震顫,彷彿是在內部作不規則的遊走,使得筆者終究沒能弄清楚它的作用模式。頭腔,在傳統的經絡學裡,既不屬任脈,也不屬督脈。而在筆者所處的那階段裡,也是最無法預測它產生震顫的時間所在;但仍然有約略的規律性:較多在陰曆十五、六日左右(平時有時也會發生)。

整體來說,氣感震顫模式與陰曆的運行有關連性。陰曆二十八日到次月的三日,幾乎是完全不發生震顫的區段;即使發生,也都是非常微弱,感覺上難有作為。三日起到十五、六日則九成的震顫發生在督脈上。另外的一成,則與筆者當時的世俗活動干擾有關,或不明顯、或中斷或以其他形式發生。十五、六日後轉至任脈,情況則與督脈相似。檢視這現象,竟然與周易参同契描述的景況類近。不同的地方是,筆者從未在喉部、頸部,頭的背部、會陰與頂門的部位察覺到震顫的現象。如此的「氣動」震顫模式,約進行超過了一年。或許身體內生理的協調機制,已經達到某種仍不被知的狀態或條件,於是焉,反應模式產生了變化,往新的方向開展。。。

產生變化的那天夜晚,一如往常:唸佛、觀息、啟動、復止;然後,寅時左右,頭腔內發起了震顫。一開始震顫,便心知有異,因為強度非平時能比。因此,一方面持咒唸佛,另一方面,則心念觀照著腦部以防有變。漸漸的,震顫遊走向頂門部位,心正想這個現象在此之前從未發生時,它已盤旋在頭頂部位,然後緊接著在霎那間,會陰區域也開始發起震顫,因而形成上下共振的現象。道家經典的可能相關描述,開始在心中飛速的翻過,心想:難不成這是「龍虎氣動」?想時瞬間,景況又變。平時每日氣來,僅在同一地方震顫的現象不復出現,取代的是:頂門的氣開始經過頭腔往下緩慢的移動;與此同時進行的,則是會陰的氣也進入腹腔往上緩慢的移動。心中驚異觀照著:上氣越過了頭腔,進入喉部然後繼續往下移動;而下氣則沿著中脈的路徑緩慢的往上移動。就在尚不及思索,如果真會發生經典內所謂「龍虎交戰」時該如何處置,兩者已然同時抵達「黃中」部位。

兩氣交會,瞬時天變!胸腹交會橫膈膜的部位,開始產生異樣的反應,很像抽筋一樣的,肌肉向兩側周邊逐步繃緊,也因此整個相關部位開始僵硬固化起來。這使得全身放輕鬆地仰躺呼吸的姿態,由於此變動竟使呼吸越來越短促而接近無法呼吸。此時筆者心中已經了然,如果按照經典所述,或如「行氣銘」銘文所說:『行氣顛則蓄,蓄則神,神則下,下則固,固則明…』,下一步當然便是停止呼吸,接著人便進入「大定」狀態,短則三日多則七日或至竟月,日數不定。然則筆者俗事皆未交代如何能行?念及此,於是側身,放緩呼吸,這一做為,使得邁向終止呼吸的進程停頓下來,以很緩慢的呼吸率持續一段時間後,慢慢地轉為正常狀態;「龍虎交戰」的過程,終於中止。

整個小周天的經歷過程,使筆者認識到:人的學習所能使用的工具,或許遠超出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之外。而先人們曾經熟悉並使用它們,卻不知為什麼,不能有效地傳授予繼來者。這個謎底仍在摸索之中。   (全文完)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