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手工割稻探索「以農為本」的迴農生活可能

2014/09/22 08:31
3,050次瀏覽 ・ 2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宜蘭社大KKF微生物菌自然農法社

      結盟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宜蘭大學登山社、台東都蘭普椿友善小農、蘭陽山川生態社

      2014年9月21日

      做中學瑞岩銀珠香米再生稻手工收割打榖探索「以農為本」的迴農生活可能

      照片
       
      活動緣起:
              宜蘭社區大學KKF微生物菌自然農法社推廣無農藥肥料,結盟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宜蘭大學登山社、台東都蘭普椿友善小農、蘭陽山川生態社運用本土微生物菌來改善土壤,及以選種技術,進行自然農法種植。「做中學」本土微生物益菌的培養與液肥、堆肥製作施用。在惠好社區推廣生物多樣農業體驗,共同實踐綠色食農教育的生活。以友善態度對待生物、人及土地,更深的透過生活的實踐,將行動環境教育深植在日常的行動中。KKF微生物菌自然農法社惠好生物多樣放伴工田,2014年一期稻種:絲苗、瑞岩銀珠、越光再生蘗能力頗強。微生物菌自然農法土壤使再生稻樁具足夠養分供再生芽發育。2014年9月瑞岩銀珠香米與再生稻成熟待割奇觀。規劃跨社團結盟「做中學」瑞岩銀珠香米再生稻手工收割打榖日曬體驗活動。 
       
      活動地點:惠好社區生物多樣放伴工田
      活動時間:2014/09/21(日)
       
      活動聯絡人:
      社區:邱錦和老師 
      宜蘭社區大學 KKF微生物菌自然農法社長:陳天香
       
      2014年9月21日行前小叮呤:
      活動個人裝備: 一顆喜悅互助樂活的心、毛巾、長袖長褲、備份衣褲、粗齒雨鞋、小
       
      背包、行動餐具、影像記錄、雨具。
       
       
       
       
      宜蘭社大KKF微生物菌自然農法社結盟結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宜蘭大學登山社、台東都蘭普椿友善小農、蘭陽山川生態社「做中學」瑞岩銀珠香米放伴工割稻打榖日曬體驗活動規劃
       
      2014年9月19日(五)
      備課備料:
      台東都蘭普椿友善小農
      瑞岩銀珠香米自然落種實生苗採收
       
      2014年9月21日(日)
      07:00~08:00惠好社區生物多樣放伴工田割稻打榖日曬工作分工說明
      08:00~09:30放伴工田割稻打榖做中學體驗
      09:30~10:00放伴工點心仙草湯米苔目
      10:00~11:30放伴工田割稻打榖做中學體驗
      11:30~13:30割稻飯、竹林午休
      13:30~17:30放伴工田割稻打榖做中學體驗
      17:30~賦歸
       
       
      KKF微生物菌自然農法社傳頌瑞岩銀珠香米故事
      請點閱
      恭迎瑞岩香米進惠好社區傳頌瑞岩銀珠香米故
       
      宜蘭社區大學KKF微生物菌自然農法社
      2014.3.29
      宜蘭社區大學 KKF微生物菌自然農法社恭迎南投縣仁愛鄉瑞岩香米進住惠好社區,
       
      陳昭中老師以南湖大山微生物菌自然農法秧苗復育,期許在蘭陽平原飄香傳頌瑞岩銀
       
      珠香米故事。
       
       
      瑞岩香米:
      獲醫療奉獻獎的原鄉醫師楊茂銀,費時兩年,成功復育瑞岩香米,楊茂銀記憶中「香
       
      傳四里」的香米,背後有一段珍貴的師生情誼。 
      瑞岩香米成熟時呈紫色,尾帶長毛,米粒是琥珀色。
      照片
       
      南投縣仁愛鄉相傳是泰雅族人發祥地,香傳四里瑞岩香米早期種在仁愛鄉發祥村瑞岩
       
      部落沼澤邊,一年一栽,一九七二年因稻熱病,泰雅族人見收成無望,未再栽植,因
       
      此絕種。
      某年暑假,茂銀讀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二年級,指導教授鍾文政上山做寄生蟲調查,
       
      順便探訪瑞岩茂銀,老爸拿出僅存的瑞岩香米待客,茂銀送一把香米給老師為禮。」
      鍾老師知道香米珍稀,帶回台北後,包好放進研究室冰箱冷藏。四十年後文政老師退
       
      休後來鄉一遊,師生見面聊起,楊問老師:「吃過原鄉一種香味獨特的香米嗎?」。
       
      「有呀,當年我到你家,你的家人請我吃香米,你還送一把香米穀子給我,我一直保
       
      存著。」早年香米,族人常說「一家煮香米,香聞全村」。二○一○年一月十日,楊
       
      醫師收到老師寄回的香米稻穀,即連絡熟識的中國醫藥大學植物藥用研究所吳金濱博
       
      士,研商栽培方法,吳金濱用科學方法在溫室育種,長出一苗後枯萎了;楊茂銀用土
       
      法煉鋼栽培長出三芽,但只有一芽成功移植到栽培區。
      師母高阿珠,專程跑回瑞岩當年種香米的地方,辛苦搬運泥土回到秘密栽培基地做基
       
      土,天天觀察、記錄。那株香米慢慢長出側芽,長出十三株稻穗,那年共收八千粒香
       
      米。楊醫師闢五坪栽植數十盆,七月底到八月先後收成八公斤,捨不得煮來吃,九月
       
      再擴大規模栽種零點四公頃面積。香米復育成功為感謝師母協助,以夫妻倆人名字命
       
      名「銀珠香米」。
      照片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