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國際回顧:蜜蜂神秘失蹤事件之謎
2006年首度確認蜜蜂神秘失蹤事件以來,蜜蜂失蹤的原因眾說紛紜,包括氣候異常、農藥中毒、電磁波干擾蜜蜂的導航系統等。
直到今年,蜜蜂消失狀況沒有稍解,這個被研究員稱為將「蜂群崩壞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綜合特徵就是一個蜂群突然之間完全崩解。
以美國為例,2008年的仍然損耗了36%的蜂群,是平時的二倍,這表示全美1/3的農作物,產值高達美金150億的蜜蜂產業的重大損失。英國也在惡劣天候、環境壓力和疾病共同打擊下, 2007年冬季就折損了超過1/5的蜂群。甚至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農民更說出:「沒有蜜蜂,就沒有收成。」蜜蜂對於農作物而言就如同水和陽光一樣的重要,少了蜜蜂,農作物的收成即刻減少一半。
不過今年來自許多國家專家學者的研究,已經將矛頭指向殺蟲劑,許多業者與個人也紛紛發起搶救蜜蜂的活動,希望可以幫幫蜜蜂度過難關。
謎底之一:「新菸鹼類」(neonicotinoids)殺蟲劑
晚近推出的新型「菸鹼類殺蟲劑」,最為人所知的即是影響昆蟲的免疫及神經系統的殺蟲劑。這種殺蟲劑會擾亂昆蟲的餵養行為,造成記憶力喪失,卻沒有立即的關聯性,對此,研究人員提出解釋,殺蟲劑不會殺死蜜蜂成蟲,卻會折損牠們的免疫系統,而且會把殺蟲劑的化學成分帶回蜂巢,將受到汙染的花粉餵食給蜜蜂幼蟲。
8月,德國「反拜耳危害聯盟」(Coalition against Bayer Danger)與德國的蜂農首先採取法律行動,針對拜耳作物科學公司(Bayer CropScience)提出指控。他們認為2008年所損失的數千蜂巢,是受到拜耳「可尼丁」(clothianidin)殺蟲劑的毒害。
聯盟也指出,「益達胺」(imidacloprid)與可尼丁是菸鹼類殺蟲劑,是全世界銷售最佳的農藥之一,每年為拜耳帶來近8億歐元的營收。由於益達胺與可尼丁上市的時間與許多歐美國家發生蜂群大規模死亡的時間吻合,受到影響的蜂巢將近七成。
更因為新菸鹼類農藥對蜂群造成的負面影響,法國從1999年開始禁止對向日葵種籽施用益達胺,2003年後也禁用在甜玉米上。德國則從2008年5月開始禁止在種籽上使用。美國的非營利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也在8月15日向華盛頓聯邦法庭提告,要求聯邦政府公佈可尼丁對蜜蜂影響的研究結果。
但是,真的可以確認新菸鹼類農藥是造成「蜂群崩壞症候群」的原因嗎?美國USDA農業研究部則指出,目前的研究認為蜂群崩壞症候群,並非由單一因素造成,而是許多原因相互作用於蜂群的壓力,無法證實殺蟲劑為其中一項原因。
不過「蜂群崩壞症候群」已刺激數家公司撥款支持相關研究,例如冰淇淋業者喜見達(Häagen-Dazs)也擔心部分冰淇淋口味即將斷炊的窘境,已發起一項「幫助蜜蜂」活動,承諾挹注25萬美元支持授粉研究。以天然原料生產保養用品的蜜蜂爺爺(Burt’s Bees)已展開一項公共服務活動,對消費者宣導蜂群崩壞症候群,並承諾捐出部份盈餘支持蜜蜂研究。
一般民眾其實也可以幫助倖存的蜜蜂度過難關,英國養蜂大師、養蜂協會前任會長戴維斯博士(Ivor Davis)對此提出了幾項建議,值得參考。
當蜜蜂族群成長到一定的數目,會自然結隊飛離原巢,建立新巢,這種「分蜂」(swarming)現象有助於蜜蜂繁衍。如果身邊發現了群集的蜜蜂,可聯絡附近的蜂農幫忙,將蜂群集中帶走。分蜂時蜜蜂通常相當溫和、不具危險性,僅在受到侵擾或被水柱噴灑時會被激怒。
在都會區或非農業區,我們可以種植開花植物,如蔥、蒜、韭菜、各種薄荷、菊花與向日葵等,可以提供蜜蜂園藝植物的花粉、花蜜作為食源。我們也可以呼籲公家單位或結合社區力量,在公共空間種植對蜜蜂友善的植物,像是柳樹和西洋菩提樹,也能供應蜜蜂大量花粉。
此外支持購買本地蜂蜜,不但能節能減碳,又可支持國內養蜂業,而且因為不用長途運輸,不須防腐處理,更蘊含台灣花朵的特殊風味。同時也不要隨意棄置進口蜂蜜容器,因為進口蜂蜜可能帶有國外的細菌和孢子,任意棄置容器會吸引本地蜜蜂取食,可能感染疾病並散播到整個族群,造成蜂群死亡。
蜜蜂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一億多年了,很難想像失去蜜蜂,對環境、對植物、對人類會產生什麼樣的連鎖效應。誠如2008年一開始的糧食危機所帶給我們的警惕,生物多樣性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所有的物種必須依賴彼此才能永續生存。所以關注「蜂群崩壞症候群」,試著對蜜蜂友善,在居家環境中設計蜜蜂喜愛的花園,向朋友傳遞蜜蜂消失之謎的訊息,讓更多人願意付出心力來幫幫蜜蜂,也幫幫人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