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國際回顧:糧荒的良藥 小農與社區經濟體系
中興大學土壤學系教授申雍
台大食品所教授孫璐西
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陳惠雯
有機生活社副社長陳乙平
合樸農學市集負責人陳孟凱
----------------------------------------------------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撰文:陳品潔
自2007年中以來全球糧價上漲約40%,糧價物價漲引發暴動頻發,全球動盪!即使沒有直接面臨到糧食短缺的國家,也受到全球貿易體系衰頹的嚴重衝擊。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計,目前已有37個國家面臨糧食危機。世界銀行(World Bank Group,簡稱: WBG)表示,糧食價格3年上升80%,發達國民眾節衣縮食即可,但在發展中國家卻可釀成營養不良及社會動蕩。
許多專家、官員推論糧荒可能與經濟衰頹、生物多樣性銳減與環境變遷有關。然而一大串問題背後和我們生活比較有關的核心問題是,如果沒有適合農作物生長環境基本要素,「有錢買得到食物嗎?」、「食品加工業者買得到原料嗎?」這是工商傾斜的經濟體系應該仔細思量的。糧荒根本的問題或許是全球化下整體環境的惡化和全球化經濟體系交織循環下的結果。
「現在的情況是由國際社會長期忽略開發中國家的農業所造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主席狄伍夫(Jacques Diouf)狄伍夫表示。高齡82歲,印度綠色革命之父的史旺明納森認為此次糧食危機其實提供農民永續發展的機會。「唯有當災害來臨,農人才會突顯出他的重要性。」只有危機才能使世界眾人的目光重新聚焦在土地之上,他相信農民應在這波改變中扮演起重要角色。不過,他也提到農民耕作態度問題,使用基因改良種子,輕看過度使用肥料對生態環境的殺傷力、過度灌溉造成河床下陷、和重複耕作對土質的影響等等。
的確如此,然而全球化下的農業企業只問獲利不問土地倫理的作法,對於農地的破壞比一般小農有過之而不及。新的研究報告發現,如不改變農作方式,未來20年氣候改變將在非洲和亞洲造成嚴重的農作損失,並可能導致糧荒,使世上最貧窮的民眾失去生計。在問題浮上檯面之前,早有許多人預見糧荒危機,並看見嘗試建構一種別於全球貿易生活體系的生活方式。
早在20世紀初美國一對夫婦看見資本主義的掠奪式經濟型態正是社會不公不義的惡源,他們成立美好生活中心(The Good Life Center),主張將經濟獨立於商品於勞力市場之外,將健康立基於有機食物的栽培與土地的親密接觸,將倫理實踐於不掠奪資源只取所需的生活態度,不奴役人類與動物 。這對夫婦1930年代的生活態度,和許多21世紀許多社區型經濟體系的交互驗證後發現,如果要擺脫全球化的宰制,自給自足的社區經濟體系是絕境下的生路。食物不只是商品,但是人們看到問題癥結後,習慣資本主義經濟的思維,該如何調整與改變呢?
餓壞的肯亞人決定自救。1970年代,綠帶運動的倡導人萬家瑞發現繁榮的農地逐漸沙漠化的現象,原來森林流失、沙漠化、民不聊生三件事就像惡性循環愈演愈烈。於是一群最窮苦的人民看到自家問題,決定用行動改變現狀,20多年來,在資源貧乏的情況下,種了兩千萬棵樹。非洲許多作物因為不受政府農藝學家與開發機構的重視,因此目前兩千多種土生農作物、根莖類作物、水果及其他糧食作物已經遭到大幅縮減,甚至將這些稱為「失落的非洲作物」。
綠帶運動提倡在地人重視非洲傳統智慧,將各類糧食混合耕作,教導農民擺脫對於化學製品的依賴,並分送像是地瓜、葛根、樹豆、木薯等等長期被市場忽略的食物種子。在基亞姆(Kyame)的綠帶運動領導者說:「譬如像是堆肥啦!我爸媽以前都會做,但是現在這種技術都被遺忘了,因為現在的肥料作物生長快速。」除了糧食的問題慢慢地紓緩,綠帶運動也使參與者獲得友誼、婦女將樹林當成公共財,捍衛自己的土地,甚至慢慢地形成一股政治力量,對抗貪污的國會。
法國的佩爾翁(Pellworm)小島則是發展「經濟島網路」對抗全球化思維的「聯合國土地改革暨鄉村發展國際大會」。當政府要將北海岸的小群島設成國家公園,為了和政策抗衡,他們重新聚集當地的居民,一群農民、農夫、漁民、店家、醫生,大家討論具體對策,島民要的是貼近生活的家鄉農村而不是好看的國家公園。討論之後的驚喜包括採取有機農耕,發展島上觀光,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地熱,因應島上的能源需求,同時也發展許多降低能源使用的方式。
農業提供人食用安全的維生物質、維護環境讓人有純樸的生活空間,並非只是以量取勝。社區經濟體系累積在地區民長期的生活經驗累積而得的多元生活智慧,絕非全球化資本主義的僵化思維所能框限。社區集合在地人所有的經驗智慧,集合眾人之力為共同問題打拼,尊重鄉土文化,彼此支撐彼此的需求、和樂且友善大自然的生活模式,不只是國民生產毛額或是生活水平的提升。然而,社區經濟體系的成敗,關鍵也在人的觀念,關鍵是:「你生活環境,有什麼問題?你願意為這些問題做什麼?」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