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住安養機構其中甘苦誰人知?共居也許是未來選擇

文字-A A +A

公民記者謝明海在臉書上貼出一則分享

失智症/江宜樺 陪父親走失智的路 2014/02/17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9625&ch=fb_share

並寫的些文字:

〔江宜樺說,他與妻子也互相承諾,夫妻倆若有一人進入這樣階段,一定要先送安養機構,千萬不要放不下,因為照顧病人,給另一半帶來的負擔實在太大了,讓人難以承受。兩人並相約,健康的那人只要有空的時候,到安養機構看看對方,這樣就好,〕

我說了很多次,對於『讓國人正確的認識失智』以及『瞭解失智者照顧』的最佳宣傳,就是透過高官的親身體驗。你看過江宜樺這篇現身說法一定會有很多感觸。

還是有點可惜,他當內政部長的時候如果就能夠加速推動老人政策,他父親的失智情況或許可以得到較好的照顧。

我也是失智症病患家屬,十幾年來關心失智症的心得就是家屬必須勇敢的站出來。將長輩送到專業機構不但不是不孝,而且是對長輩最好的選擇。

面對老人問題,你準備好了沒?
http://www.peopo.org/list/post/22431/1231/all (閱讀全文)

@@@@@@@@@@@@@@@@@@@@@@@@@@@@@@@@@@@@@@@

想到已經中風兩年,中風後就回不了沒電梯的家的老媽,好奇寶寶對公民記者謝明海的結論:

『。。。將長輩送到專業機構不但不是不孝,而且是對長輩最好的選擇。。。』

有這樣的感慨:

這是沒深入瞭解專業機構問題的人講出來的話。如果您像我一樣身在其中,您真是會瞭解住在專業機構需要很大的修養。除非您有很多錢住在豪華的專業機構或許會有不同?我不知道豪華機構一個外勞需要照顧幾個人,我們的家庭經濟只能進駐一般平民機構,一個外勞要照顧十個人,住民必須適應機構的SOP。什麼時間做什麼事,要適應要調適心情。有人要開電風扇有人要關,總有人要忍讓,同一時間不同老人家有不同需求,有先後順序,在機構老人家還要能圓融社會化的與不同背景的人相處,有多少老人家有這樣的修養?

問題很多:舉例一二

好奇寶寶探視太勤,幾乎每天必到,有養護機構抱怨可否一週來兩次就好。

有老人家要素食,聽到說以後不收要吃素食的住民。

提醒尿袋量多了要倒掉,看護說一天固定三次。

洗澡夏天三次冬天兩次。但是老媽就住過冬天也洗七次澡的安養院,因為他們認為老人血液的循環和皮膚會有較佳的狀況。不願意洗的可以不洗的彈性作法。

養護所沒有按摩及復健項目,我是自費請人來處理血液循環的部分。也送老媽去作復健,復健老師說每天最好作三次關節運動,因為老媽不會動,不替他作關節會僵化。不能只靠復健老師。

我要求在養護所SOP外的服務,譬如多下床一次,在黃昏時帶去公園散步天氣較為涼爽,養護所乾脆不收錢,趕我們出門。(一般是上、下午各下床一次)

我不敢奢望額外的服務,自己動手照顧老媽。有些負責人說你很會照顧,帶回去照顧好了,不需要放在這裡。

我在機構聽到老人家呼喊,這是哪裡啊?請帶我回家!是多麼的辛酸!您體會得到嗎?對有空才去看看親人的點水式探候者,怎能親身體驗到其中的甘苦啊!

至於我,將來如果有可能,要採取共居方式,和朋友間互相照料,相信以我現在累積的照顧能力,一定可以幫助與我同居的朋友。

銀髮族共居計畫共享自創生活模式

http://sf.worldjournal.com/view/full_sf/15969933/article-%E9%8A%80%E9%AB%AE%E6%97%8F%E5%85%B1%E5%B1%85%E8%A8%88%E7%95%AB%E5%85%B1%E4%BA%AB%E8%87%AA%E5%89%B5%E7%94%9F%E6%B4%BB%E6%A8%A1%E5%BC%8F?instance=sfhouse2

一個炎熱的下午,吊扇在頭頂緩緩轉動,沙加緬度地區(Sacramento)戴維斯市(Davis)「冰川街社區」(Glacier Circle Community)共同住宅的12名居民聚在一起,閒話家常。

85歲的南希.真格曼說:「等候醫療測試時有人從身邊走過,我想:『天哪,我以前也走得那麼快。』」

93歲的洛伊絲.格勞說:「我還記得跳繩的樂趣。」

85歲的佩吉.道森說:「我現在還能走路,已覺得很幸運。」

冰川街社區共同住宅於2005年底落成時,有八棟由個人持有的連棟屋,中央有共同花園,長滿茂盛和漂亮的植物,是全國專為銀髮族而設的共居計畫的先驅。

現在,位於草谷市(Grass Valley)、專為長者設計的「狼溪小築」(Wolf Creek Lodge)將於明年夏季開始為30名老年住客提供共居服務。這將是全國第四個銀髮族共居計畫的綜合設施,但全國「共居協會」(Co-Housing Association)表示,全國各地有十多個同類型綜合設施正在興建中。

嬰兒潮世代步入黃金歲月

共居計畫在全國越來越受歡迎,原因之一是嬰兒潮世代正步入黃金歲月,他們開始考慮退休後的生活選擇。

支持者說,共居計畫讓住在小社區的長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鄰居之間都彼此認識,但不會像傳統長者之家般,由經理、居民委員會決定所有事情(從規則以至康樂活動);共居計畫的每一名居民都有決策權。

從丹麥引入共居計畫的內華達市「共同住宅合夥人」(Co-Housing Partners)建築師凱蒂.麥克卡曼特說,很多人都喜歡掌管一切,不讓其他人參與決策和管理;他們希望為他人作出決定,但不想接受別人那一套。

共享自創的生活形式

共居計畫的理念很簡單:有福同享。居民各自擁有自己的房子,但平均分享公用地方的擁有權,並每周至少數次一起用餐。計畫的構思是:共享自創的生活形式。

負責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長者住宅管理課程的安德魯.卡爾說,共居計畫只是一種時尚,不是持久的解決方法。

他說:「居民有個天馬行空的想法,認為可以彼此幫助、和平快樂地住在一起。我們都嘗試過,但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困難重重。」

狼溪小築價格相宜

住在中城區的68歲沙加緬度律師珀德.艾略特認為狼溪小築不錯,很適合她,不但可步行到草谷市中心,售價也相宜,從19萬至50萬元,管理費每月不多於400元。

共居計畫最吸引艾略特的地方是,社區居民能互相照應,住客不會感到太孤單。她說:「我的職業生涯中,身邊經常有一群同事,但退休後,即使有聯絡卻不多。」

狼溪小築未來居民還包括73歲的布奇.法拉許,他是退休教師,住在內華達市外占地15畝的房屋。他與72歲妻子維吉尼亞希望搬到較細小的共同住宅,與其他長者一起展開新的共居生活。

Read more:世界新聞網-北美華人社區新聞 - 銀髮族共居計畫共享自創生活模式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0則報導
289則影音
6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老了住安養機構其中甘苦誰人知?共居也許是未來選擇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