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國際回顧:小心塑膠瓶 雙酚A危害人體健康
環境品質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
-------------------------------------------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撰文:黃鳳娟
今年2月,加拿大環境保護組織(Canadian group Environmental Defence)公佈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該組織委託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的專家針對加國三大品牌9種聚酯塑料(PC)奶瓶進行檢驗,發現在加國購買的三大品牌聚酯塑料奶瓶在高溫加熱時,會分離出有害化學物質雙酚A(Bisphenol A,簡稱BPA,又譯作酚甲烷),而經過反覆洗滌和加熱的奶瓶會因老化而釋放出更多的雙酚A。雙酚A已被證實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素或環境荷爾蒙,具有致癌性,會影響嬰幼兒生殖系統與免疫系統。
4月,加拿大衛生部長克里門表示,將禁止含聚碳酸脂(PC)材質的塑膠奶瓶進口、販賣或做廣告,加國大型零售商店15日即火速將大批含有雙酚A的塑膠水壺、食品容器下架。6個月後,加拿大政府於10月18日發表公報,正式將雙酚A列入有毒化學品名單,並禁止在製造嬰兒奶瓶的過程中添加雙酚A。此舉讓加拿大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認定雙酚A為危害人體健康的有毒化學物質,並禁止用於食品包裝業的國家。
長久以來,關於雙酚A的爭議不斷;過去,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一直宣稱BPA相當安全;然而, 9月3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全國毒物計畫」(NTP)發表報告,提到酚甲烷可能改變腦部的發展和行為,同時增加兒童、嬰兒和胚胎發生前列腺癌的可能,這份報告的結論與8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對該化學成分的安全評估完全相反。
由於影響層面廣大,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緊急出面澄清;但是,儘管FDA官員再三強調,「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正視這些可用資料,但認為雙酚A暴露在所有人的安全限度是差強人意的,持續使用含雙酚A的容器是安全的」,仍然遭到質疑。
雙酚A,是環氧樹脂、聚碳酸酯等產品的重要原料,在塑膠製品的製造過程中,添加雙酚A可以使產品具有質輕且不易碎的特性。從1923年由德國ALBERT公司開始工業化生產至今,已廣泛運用於製造嬰兒奶瓶、兒童玩具、塑膠水壺水杯、微波食品容器、罐頭內層附膜(環氧樹脂)、補牙填充劑等生活日用品,甚至連手機、iPod中都含有雙酚A。
雙酚A最大的問題在於材質本身會釋出有毒素物質,某些高效清潔劑會把聚碳酸酯中的雙酚A溶出來,當容器表面刮傷時,雙酚A會因此溶進食物裡。1998年,科學家首次在動物實驗中注意到雙酚A的污染問題。美國一所大學在白老鼠的試驗中發生異常的細胞分裂現象,探討原因時,發現實驗室人員使用鹼性清潔劑洗滌實驗動物的給水器,造成刮痕,而使得PC容器中的雙酚A溶入飲水中,科學家於是模擬人體可能接觸的雙酚A濃度給白老鼠飲用,發現也可引發相同的細胞異常分裂現象。
動物實驗雖然僅能對雙酚A的風險提供有限證據,但報告強調了雙酚A對人體健康的可能影響不容忽視。專家表示,目前已知雙酚A會使老鼠精子數減少、腦神經受損或攝護腺細胞發生異常。雙酚A經由攝食進入人體,據估計,大約93%的美國人在他們的尿液中可以測到酚甲烷,《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9月份最新一份調查顯示,尿液中雙酚A濃度高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濃度低者的3倍,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將近2.5倍;除此之外,雙酚A還可能導致兒童大腦及荷爾蒙系統出現發育上的問題。
台灣環保署表示,由於雙酚A具環境荷爾蒙特性,先進國家多已進行探討,日本環境省將它列入疑似內分泌擾亂作用化學物質名單;美國則規定雙酚A及其混合物的製造商、輸入商及加工者,需提送健康與安全研究資料;歐盟也規定塑膠容器(如奶瓶)釋出雙酚A的管制標準為30ppb,每人每天可接受的攝入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s)為50μg/kg/day。對照歐美日相對積極的作法,我們不禁要問:在環保署強調「將依國際上最新毒理研究資訊,掌握先進國家管制趨勢,評估雙酚A列管為毒性化學物質的可行性」的同時,是否該盡速訂定雙酚A管制標準。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