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蝦米的文創夢:通路不通
周末午後
西門町古色古香的紅樓前
搭起棚子 變成創意市集
NS-搭棚子聲音
Paul和Sandy
這對年輕夫妻
忙著布置攤位
擺放琳瑯滿目的商品
一件件T-shirt和徽章吊飾
這每一個小怪獸
都是來自設計師Paul的創意點子
NS-paul
六隻腳的牛
啊這樣就更好吃的啦
因為肉更多的
SB-文創工作者 Paul
其實那時候我找不到我喜歡的T-shirt
我想說還是我自己來
大部分的人
都會跟我說瘋了嗎
你不要做這件事情
辭去穩定工作
Paul和Sandy當起老闆
從設計、製作到販賣
一手包辦
在充滿商機的文創產業裡
他們屬於 微型文創業者
不過規模小
就註定路 會走得不輕鬆
他們不只要創作
還得面對商場如戰場的環境
單單找個展售舞台
就是重大挑戰
SB-文創工作者 Sandy
其實出來創業的年輕人也是很多
所以就是競爭真的是越來越激烈
你從紅樓這邊就可以看
這邊就有一百多攤耶
要在觀光客眾多的
紅樓市集裡擺攤
靠的是「搶」
SB-文創工作者 Sandy
兩點前你就要在電腦等
兩點的時候你就要趕快報名
不然你就會上不了
(是多驚險)
譬如說你一點五十八分你就要在電腦前面等
然後到兩點他開放的時候
你就要趕快去搶
就會覺得以前念書的時候
去搶那個選修也沒那麼認真啊
坐在電腦前
專注盯著螢幕
不斷按著重新整理
申請網頁一開放
開始跟時間賽跑
一格接一格 迅速填滿
已經變成反射動作
最後提交表單
慢一分鐘 都不行
SB-文創工作者 Sandy
因為我要報兩個牌子啊兩個品牌嘛
所以有時候可能打太慢
你到兩點零一分才報到一個牌子
另外一個牌子就有點危險了
競爭激烈
微型文創業者
把握擠進創意市集的機會
搶攤位
更是每個月不能 錯過的大事
SB-文創工作者 Sandy
白板會寫你看紅樓要報名
(一個月裡面最大的事情?)
對對對對對對
像我們跟樓下
就會互相提醒要記得報紅樓啊
Sandy說的「樓下的」
指的就是和他們一起合租工作室的
張家齊
投入文創產業五年多
對紅樓市集的競爭
他也有很深的感受
SB-文創工作者 張家齊
因為以前報名的攤友比較少的時候
可以有機會報到獨立棚
就是一個牌子一整個棚子
可是現在報名的那個攤商太多
所以基本上就是每個人一個棚的一半
一頂小小的帳篷
放上兩張桌子
已經有點擁擠
但是兩組人得共用一個攤位
創意市集裡
才能容納更多文創工作者
SB-紅樓創意市集承辦人 陳姿恩
現在到目前為止
我們基本上滿場的話
就是50個帳篷
那平均下來滿場的話
是100多攤
一整個月下來大概的報名人次是兩百多位
攤位數量有限
搶不到紅樓的位置
就有人像他這樣
當起街頭藝人
另謀生路
NS-文創工作者 阿智
歡迎光臨
利用色彩鮮艷的鋁線
折出大大小小的模型
精緻的手工
是阿智練了二十多年的功夫
這樣的好手藝
卻在文創產業中看不見通路
SB-文創工作者 阿智
其實要靠運氣
並不是每一次說你要申請
就申請得到的
(有曾經一直碰壁過嗎?)
有啊 曾經三個禮拜都沒申請到啊
紅樓太搶手
空間早就已經飽和
那麼其他文創園區又有無
提供發展的通路呢?
文化部規劃台灣五大園區
其中的華山文創園區
被很多人視為文創育成的基地
(CG)
政府以扶植文創為由
四年前BOT給遠流集團
簽約時談妥
七分文化 三分商業
提供藝文工作者發展的空間
現在卻通通變了調
BOT的華山
人潮變多了
不過走進的不是草創的文創商店
而是一間間美食餐廳
吃 竟成了華山的主要噱頭
NS-吃吃喝喝 餐廳杯盤聲
SB-華山文創園區營業部職員 王先生
(你們店裡面目前)
(哪一個店面的位置生意比較好)
都是餐飲類會比較好
(餐飲類 可是當初華山BOT)
(不是就是要扶植文創的嗎)
對啊對啊
所以我們餐飲業也有一個比例
就是沒辦法全部都是餐飲
文化部有規定20%
華山自認沒有問題
但實際觀察華山的平面圖
(CG)
26間店面裡
就有12間是做餐飲
比例將近一半
足足比文化部規定的20%多了2.5倍
高級餐廳排擠了
微型文創業者的生存空間
他們只好把眼光放在
租金較為低廉的創意市集
(CG)
但攤開華山活動行事曆
周末舉辦的創意市集
乍看每周都有
其實都是不同廠商承租規畫
短短四個月就換了四家
就連舉辦時間也很不穩
(CG)
看到三月
再回顧上一次的市集
竟然是去年12月
擺攤可遇不可求
SB-文創工作者 Paul
因為他沒有固定的話
其實有個問題是說
人家不知道你在那邊
紅樓大家每個禮拜
我要去買Peej的東西那我去紅樓
可是你不會說我去華山
因為萬一華山這個禮拜沒有
所以我們是覺得說他沒有什麼穩定性
市集不固定
店面又以餐飲業為主
BOT帶來的商業味
讓華山一步步背離扶植
微型文創業者的初衷
政府雖然祭出配套措施
卻不夠有效
SB-北藝大藝管所助理教授 于國華
它必須要設立一個基金會
華山有一部份的營運
要提播到基金會這個裡面去
那這個基金會它就可以在中間扮演
它自己去育成
或者去支持年輕創作人的角色
但現在它的基金會的這個規模還不夠
就是這部分做的還不夠明顯
所以我們現在看起來
大家對華山的感覺就是非常商業化
所以我可以說它的機制發展還不夠完全
政府幫不上忙
紅樓華山一位難求
為了拓展通路
不少業者
選擇和百貨商場合作
SB-文創工作者 張家齊
不可能說只能在這裡(紅樓市集)賣而已
你必須要有其他通路去賣自己的商品
然後會有那個抽成
你會覺得再怎麼努力你都沒有賺錢
業者在一般商業百貨無法生存
就連標榜挖掘文創人才的松菸誠品
開放設櫃販賣的門檻
也高得讓他們難以跨越
SB-文創工作者 阿智
他們是黑心商人
(那抽成是抽到五成嗎)
沒有啦
不過加一加就有了
譬如說管理費 清潔費
服務費 包裝費 稅金等等的
SB-文創工作者 Paul
很大的壓力 他們有可能
譬如說你一個月要到30萬
如果不到30萬的話
你還是要給我們30萬的百分之幾
或是那種的
那有些是更多
有一些壓力真的是很大的
背負業績壓力
抽成 扣成本
微型文創業者幾乎血本無歸
還要負擔櫃位租金
實際訪問業者
數字更是驚人
SB-誠品文創業者
還滿貴的
可是詳細的數字我就真的不知道
不過一個櫃位
通常十幾萬跑不掉
(一個月十幾萬跑不掉)
對呀最基本的話
種種嚴格的條件
明示松菸誠品大門
只對大品牌敞開
像是二樓
標榜小型文創工廠
卻看到
(CG)
李宗盛的李吉他
諸多連鎖分店的0416
互動家具「四一玩作」
生技產業「台灣栽研」
都是知名品牌
裡面工作的業者也早已看清
文創只是商業操弄的手段
SB-誠品文創業者
其實我覺得他們這裡面的店
都不是非常草根的店
或者是
我不知道要怎麼形容
就不是那麼小型
其實它就是個商場
行文創的名字
還是在做差不多的事情
小藝術家難以進駐誠品
大企業喊著文創口號
卻硬生生剝奪
原本屬於文創工作者生存的空間
NS-紅樓勞動聲音
微型文創業者
四處打拚 卻也四處碰壁
只好回到紅樓擺攤
雖然競爭激烈
卻是國內少數友善的環境
讓他們還能持續耕耘自己的文創夢
SB-文創工作者 Paul
三年是滿辛苦的可是不是痛苦的
SB-文創工作者 張家齊
我每一年的目標都有一個
就是我明年再做一年
等到明年的時候
就是後年再做一年
不敢有太遠大的目標
他們靠著夢想前進
但沒有足夠的展售舞台
精心設計的作品
只能囤積在家裡
即使有再大的熱忱
遲早也會消耗殆盡
找不到通路
藝術家也很難持續這條
創業之路
採訪撰稿╱賴奇筠 謝抒珉
攝影剪輯╱葉欣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