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網路霸凌 更提倡網路禮儀
【記者蘇品儒/嘉義電訪報導】
隨著電腦及網路使用的普及,網路世界越來越接近現實社會,但是很多人以為在虛擬世界謾罵與攻擊不具有法律管束,常以不負責的態度恣意發言。進而,霸凌行為也透過網路的傳遞,使網路成為傷害他人的新工具。教育界與各網路平台逐漸重視網路使用的相關規範,並積極推廣網路禮儀運動,將品格教育體現在網路上。
KKBOX在討論區宣導網路禮儀運動,希望大家遵守網路禮儀。蘇品儒/製圖
喜歡在部落格裡抒發不滿、攻擊別人千萬要小心!十一月初有八位工讀生因不滿火鍋店老闆辱罵又扣薪,在部落格批評店長機車又刻薄,被店長控告妨害名譽並要求賠償高額罰款;先前也有學生因在BBS版裡大罵教授而被判刑10個月。現代處於網路使用巔峰期,出現了許多以匿名身分,任意在網路上謾罵或誹謗他人的情形,造成其身心或名譽受損。即使是在自己的部落格或個人版發洩,在網路平台上發表就等同於公開,而這些公然侮辱或毀謗的言論,將涉及刑法公然侮辱罪及毀謗罪,在民事方面則可能構成侵害了他人的人格權(名譽),因此被害人可以依民法條例,請求損害賠償。
為培養網路素養,90年成立的「教師網路素養與認知」網站中,特別設專欄談網路素養與倫理。而99年將實施的高中九八課綱,「資訊倫理與道德」便涵蓋在「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註一>課程中的第三單元「資訊社會相關議題」,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周倩表示,教學宜多利用實際案例帶領學生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態度、行為與習慣。
此外,業界也在討論區宣導及推動網路禮儀運動,希望大家遵守網路禮儀,避免有人在網站討論區等平台做出任意攻擊的言論,如KKBOX,在討論區推行網路禮儀運動,呼籲會員不要以不雅文字攻擊他人。至於如何避免筆戰,也是網路禮儀之一,以誠意的規勸來代替惡意的謾罵,可以阻止很多網路上爭執的發生。
為了避免「網路霸凌」<註二>事件發生,各界也紛紛開始採取措施。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在十月底架設了一個網路霸凌防治宣導動畫網站,並舉辦「簽署拒絕網路霸凌書」拿好獎的活動,要大家一起做承諾。而在今年八月份上映,由愛鄰協會白絲帶工作站拍攝製作的網路安全宣導影片「薔薇騎士」,故事內容則在描述e世代流行的校園網路霸凌行為,值得大家關心。「網路已經是一個媒體,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壞事。」白絲帶工作站公關企劃施冰冰指出,新工具網路的出現,讓我們有操作媒體內容的權利,因此有必要教導學生不要利用網路做壞事。
若在網路上受到不當的毀謗,或遇到網路霸凌事件,應該勇於求助、及時處理、終止繼續流傳,並向相關單位投訴。警察也可依加害者所發的訊息顯示IP及網路卡卡號,搭配所發出的時間,當作證物而舉發。若被散佈不實的謠言,可投訴網站管理人處理,如限制其會員資格等;若觸及法律、傷害到他人,可採取報警處理,刑事局預防科警正王小姐表示,應適時保留相關證據,例如,用「print screen」保存畫面,或保留任何相關的文字資訊,並清楚說明事件的情況。過去曾有一名高中生,將女同學拉到垃圾聚集地做出猥褻行為,而在一旁的同學將過程拍下來,並公布於網路。王警正進一步指出,這樣實體的霸凌行為加上數位紀錄並流傳,造成了被害者的二度傷害,是一起明顯的網路霸凌行為。
網路禮儀及素養雖然不是硬性的制式規範,但希望透過宣導和教育,讓網路使用者在匿名的狀態下,維持基本的禮貌,更應避免網路霸凌事件發生,觸犯法律。企管四劉妤暄說:「在網路上謾罵、傷害別人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以為匿名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常須與網路作伴的人,若都富有網路素養,相信網路的傷害力也能降到最低。
<註一>內含三個內容單元:(一)資訊科技與生活、(二)資訊科技與學習、(三)資訊社會相關議題(內容包括「資訊倫理與道德」)。而「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課程,在二學分的課程中是建議4節課,四學分的課程中是8節課。
<註二>網路霸凌是一種隨著網路使用普及化,而產生的一種網路暴力行為。這些行為多半以電子郵件、BBS、部落格、及時通、網路遊戲,來散播不實消息、辱罵或威脅等方是傷害他人,進而造成受害者身心上的傷害。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