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分發設門檻 學者籲正視問題
【記者張瑜姍/中正大學報導】
去年大學分發創下7分錄取新低紀錄,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招聯會)決議自 98學年度起訂定最低錄取標準。此決議或許不再有7分上大學的情況發生,但仍有10幾分錄取的弊病存在,不少人認為真正的做法是徹底檢討台灣的教育體制,而非只是標準上的設限。
大學考試分發入學將自明年起訂定最低錄取標準,若考生成績低於某校系所採計的各個指考科目,最後第5%位考生(如有40位考生錄取,則取最後第40*5%=2位)分數之總和,將不得錄取。如此一來,7分雖無法上大學,但以近兩年錄取情況來看,仍不排除10幾分也有大學可唸。以某大學財金系採計國、英、數乙三科成績來看,國文最後成績的5%是8分、英文是5分、數乙4分,若總分考17分還是可以上大學。
招聯會發佈98年大學分發入學設門檻的相關訊息。記者張瑜姍/攝影
招聯會的此項決議,展現出提升大學生素質與辦學品質的決心,教育部也樂觀其成。然而,7分和10幾分之間的程度究竟差距有多少,招聯會制定5%的低標門檻似乎過低,讓大多數人幾乎還是有考就能錄取,教育部訂定這樣的標準,讓人質疑影響並不大。
去年備受討論的稻江與興國管理學院對招聯會此舉皆表反對,認為此舉對維繫大學品質是治標不治本,且剝奪了學生的教育權。興國管理學院招生組組長郭宜雍認為,解決大學素質低落的方式不在增設門檻,而是考題應「難易適中」且取消倒扣,才能檢驗出學生真正的實力。不少明年即將參加大學入學考試的高中生也認為,招聯會增設的門檻過低,對考生的影響並不大。
對於招聯會這種「後段管控」<註一>的做法,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林珊如認為,此舉並沒有意義,應該從頭檢討台灣整體的教育情況。台灣雖是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但多數的家長及學生都認為不上高中、大學,未來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因此台灣的高中、職愈趨平民化,上高中、職的目的成為上大學前的準備,漸漸脫離原本的菁英教育<註二>,加上全台有多達167間大學,若高中、職教育做得不好,學生雖有大學可念,卻很難擁有競爭力。林珊如認為,最根本的做法便是釐清台灣的高中及大學教育,目標是「常識教育」<註三>或是「菁英教育」,再從頭擬定教育方向及措施,若只是消極的訂定門檻,並未正視問題的所在,未來台灣的教育品質仍會低落。
招聯會與教育部雖有心改善大學素質低落的現象,然而,應檢討的是低分錄取背後的因素,而非表面上設限。此舉雖淘汰了後段學生,也可能讓某些私校因招生不足倒閉,但整體教育水準若沒有提升,學生未來仍無法擁有競爭力。
<註一>聯會設5%錄取門檻,管控成績總和不到後5%的後段考生。
<註二>菁英教育門檻較高,重視專業的學術訓練。
<註三>常識教育重視普遍性,含有義務教育的味道。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