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隔代教養多 盼政府多予協助
【記者陳建安/嘉義報導】
現今社會中,兩代同堂與三代同堂的情形為最常見的家庭組合,但是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父母親往往為了省下褓姆費用,將小孩子托育給祖父母來教養,因而衍伸出隔代教育在溝通與認知上的落差問題。
祖孫一起共度天倫之樂是許多老人家的希望。記者陳建安/攝影
在祖父母的教養下,小孩子可能會因為祖父母比較寵愛,反而過於放縱而產生某些偏差行為,或是在知識的教育上有所斷層,這些都是因為生活年代不同,導致溝通不良。曾經帶過孫子的劉寶鳳說:「其實帶孫子是很有趣的,因為他一直要引起我的注意,而且常常模仿我開門、開電視的動作。」但是由於老人家的身體已不復當年強壯,所以面對調皮的小孫子,許多老人家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會特別管教,而這也衍生出小孩子在未來成長時,可能產生一些偏差行為,像是偷竊、打架等等壞習慣。而嘉義縣因為工作環境的因素,使得許多青壯年人口逐漸向其他縣市流失,造成嘉義縣隔代教養的情況,比其他高度發展的縣市來的嚴重。
根據前教育部長郭為藩曾經提出的數據「六歲以下小朋友有四十五萬人、六歲以上有八十萬人是隔代教養,總計一百二十五萬人」,而另一項農業縣人口流失的數字統計,嘉義縣高達-6.87%(前兩名分別為台東縣(-10.15%)、雲林縣(-7.24%)),顯示許多青壯年人口都前往大都會區尋找工作機會。然而在大都會區組成家庭後,家長卻將小孩子送回鄉下,並將小孩托育給年邁的父母。但是在政府法令之下,祖父母除非成為孫兒的法律監護人,否則祖父母並沒有「義務」必須撫養年幼的孫兒;為此,在祖父母心態與時代都已經產生變化的條件下,導致嚴重的隔代教養問題產生。目前正在帶養三個孫子的老婆婆黃歐碖說:「孩子的父母沒錢請奶媽,只好交給我帶,但是現在的孩子很皮又講不聽,政府也沒在管。」
經歷過隔代教養的小孩不見得就是有問題的小孩,但是在隔代教養下成長的鄉村小孩,在學業方面普遍缺乏競爭力。嘉義縣志願服務協會總幹事賴仁乾表示,政府對於隔代教養的家庭,都很願意給予生活上的協助,只是有許多地方仍處於較少接觸到活動資訊的範圍。生活環境有所差異的前提下,常會使得鄉下小孩到了大都會之後,被迫冠上「鄉下俗」的稱號,而鄉下來的孩子為了趕上都市人的節奏,必須改變原本的習慣。朴子市新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青駿說:「現在的鄉下小孩很多是祖父母帶大,因為知識跟教育資源的不足,導致日後遭遇挫折而產生偏差行為,希望政府能夠多多幫忙。」
目前嘉義縣的人口組成,大多數是年長一輩的祖父母和年幼的孫兒,青壯年人口的比例相對較低。在職業方面,非農業人口比例為56.2%,只高於雲林縣的50.5%(全國最低),顯示了嘉義縣仍有接近一半的人口是以務農為生,再加上人口流失率的統計,更凸顯出嘉義縣內隔代教養的狀況高於其他大都會城市許多,可能導致祖孫代溝的問題也可能越來越多。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