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義診,離島醫療的省思
話說從頭,在1966年就有宣教士醫療團隊踏上蘭嶼這塊土地,對當地的公衛環境以及民眾傳染病治療提供莫大的幫助,雖然事隔半個世紀左右,但蘭嶼島內的醫療資源仍然是普遍不足的狀態,雖然蘭嶼鄉衛生所在離島已經有很努力的付出與經營,但總會限於人力與距離的因素,仍有許多醫療服務無法提供即時性的幫助。今年門諾醫院在許多社會企業的善心協助下,得以來到台灣各偏鄉進行義診服務,實在也是看見偏鄉地區確實有此需要,我們也很樂於把這份對弱勢的看見,在PeoPo與各位關心公共議題的朋友們分享。(感謝奧比斯ORBIS防盲救盲基金會、慈濟醫院眼科、東華大學參與志工、中山醫學大學視光系、雄光看見眼鏡視光專業的夥伴們,透過各種可能的方式參與這次的醫療義診,並感謝台東縣衛生局以及蘭嶼鄉衛生所在當地的協助。)
離開了屏東,這次的醫療義診我們來到台東縣的離島-蘭嶼鄉,門諾東區視保義診團隊,這次除了門諾的醫師之外,義診團隊中也有慈濟醫院眼科醫師的參與,此外有更多對於偏鄉義診有熱心的視光專業夥伴們的加入。大家在最有限的人力與器材設備,把設備從花蓮開車運到台東,再從台東機場用貨運把器材直運到蘭嶼。從台東機場飛到「飛魚的故鄉」,雖然期間僅短短二十五分鐘左右的航程,但是在行前的準備與連繫過程卻是超過將近兩個月。這次來到蘭嶼其實是接續上一次屏東的義診,在這五天的義診行程中,義診團隊共二十幾人,兵分兩路走遍了椰油、紅頭、東清、野銀、漁人、朗島等六個部落的社區與學校,分別針對社區的民眾與居家長輩,國中小等校園的學子,做一個整體性的篩檢與後續的視光治療與輔具矯正。
蘭嶼距離台灣本島四十九海浬,根據101年台東縣政府的統計,目前人口總人數約莫4800人,對外交通有航空(每天五班)以及船班(不定期),島上醫療資源以蘭嶼衛生所為主,有三位一般外科醫師,牙醫師,醫事放射師以及醫檢師各一名,島上無眼科專科醫師也沒有眼鏡行,若有眼疾以及視力問題,就需要到台東就近進行治療,雖然眼疾通常都並無立即之危險,但對於生活品質以及學習意願都有重大的影響,學生視力不良可能影響學習進程,更甚而影響同儕相處的自信心;對於長輩而言,可能導致生活環境上的風險(如跌倒,或用藥安全等等)。
當地有許多行動不便的長者,在衛生局的協助下,醫師們一一去做居家拜訪,並訪視他們的眼睛健康狀況,雖然並不是每位長者都會樂於接受檢查,但醫師們總會尊重老人家的意見給予適度的協助,因此就算是被拒絕了,醫生還是會跟長輩說「抱歉,打擾您了。」
在前往蘭嶼之前,義診團隊對於蘭嶼的地方文化必須先進行認知與了解,首先是因為並非每個成員都來過這理;再來就是團隊不希望落入「以愛之名來改變甚麼」的迷思,在行前也小心翼翼的耳提面命所有的團隊成員。門諾醫院眼科醫師許明木說,「來到這裡我們不該是醫生的樣子,我們也應該跟隨他們的文化習慣,醫療不該是要民眾來到醫院;而是醫療必須要進入社區!我們必須要從預防醫學的角色來協助當地居民。」這次與團隊一起過來的還有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的陳南詩醫師,在分享對於蘭嶼醫療的想法時,他表示醫療不該是站在改變當地文化的立場,或是改變他們對某些疾病的風俗觀感,而是期待在治療與後續的協助上可以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有所幫助。關於這些想法,也確實在這次的義診活動中展現出來,例如在幾個個案的居家訪視時,有些畏光的高齡阿嬤就直接拒絕醫師的看診(因為阿嬤說她很害怕Pen light的光線),醫師們其實也非常尊重阿嬤的決定,但醫師在離開前也很誠摯的送他一副全新的太陽眼鏡,只是期待阿嬤能好好地利用它,幫助她自己在生活上有所便利。在這次診療中,團隊也發現蘭嶼的老人家最常見的是白內障,近視、閃光跟老花眼的問題,雖然跟本島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就醫時效」與「醫療就近性」的差異與本島對比可說是天差地別。
眼科醫師在臨時預備的簡易空間,就地進行篩檢前的準備。
視光團隊在義診的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關鍵,眼科醫師之後,可說都是他們要進行的工作!
可以想像的是,若你想要配一副近視眼鏡的困難度有多高?團隊也訪問了幾所學校的老師以及學生幾個「狀況題」,例如就以蘭嶼的學生來說,蘭嶼島上並無任何一間的眼鏡行,配鏡驗光要去哪裡處理?加上目前蘭嶼衛生所也沒有長駐的眼科專科醫師,學生的近視問題就只有在校園定期的健康檢查中發現,但是需要驗光配鏡就無法在蘭嶼島上完成。經濟狀況許可的家庭,可以由家長帶著同學搭飛機去台東進行驗光配鏡的工作,只是很可惜的是,島上的家庭經濟狀況大部分不允許這樣的時間與經濟成本的支出。所以常有的狀況就是延誤了矯正的時機,或是一副眼鏡暫時輪流帶的狀況(這次的義診中確實有一位個案都是先帶姊姊的眼鏡來應急。)結果視力的健康狀況當然就是每況愈下,所幸在醫師以及視光師的視障輔具評估的協助下,得到了幫助,他是屬於「眼球震動」的個案,其實還需要透過特殊的視障輔具來協助,獲得一些視力的矯正來幫助生活。
眼科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去克服,眼科醫師在進行必要的篩檢與檢查之後,首先如果需要進行白內障手術,在蘭嶼是無法進行處理的;如果是有驗光矯正配鏡的需要,當地也無視光專業領域的人員來進行處理,因此除了耐心等待定期的巡迴醫療資源抵達,就必須遠赴台灣本島進行處理,除了也是一個重大的經濟負擔之外,也可說是緩不濟急!當然,這也很現實的反應偏鄉醫療與視光專業人力的需要,在特殊視障輔具的部分,例如擴視機或放大設備等等視障輔具資源的申請,一般民眾並不清楚相關的申請程序,諸如此類等協調與溝通的平台都還有賴更完善的建置。
戶外就是簡單的視力檢查場地,健康的視力對於離島居民的工作安全其實也有很大的幫助。
這次義診中,醫師發現蘭嶼的民眾除了身體都很健康(很少有三高的現象),同學們的視力狀況普遍都還是很不錯的,但視力的健康是一輩子的事情,還是要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省視這個問題。眼科許明木醫師最後也很明白的說,團隊能做的事情不多,巡迴醫療其實也無法徹底解決偏鄉視保的問題,但衷心地期待能有更多的專科醫療資源能進入偏鄉,並做更有效的分配來協助他們。
《後記:》這次蘭嶼的義診,其中有一位20歲的女孩,醫師判斷是「眼球震動」,其實筆者從來沒有聽過這種眼疾,這位女孩也因為這樣而無法繼續念書,因為她的視力不到0.2,這無法用藥物治療,只能進行手術,但手術也有一定的難度,筆者也搜尋了一下:
「先天性眼球震顫的發病率在國外的研究為總人口的1/6550,發生的原因不明,但並非遺傳所造成,自出生後即不同程度存在,很容易被忽視,發病的時間也不明確,常常在出生數月後,甚至上學時才發現。」
蘭嶼配鏡不容易,家人即使關心她,但也無法給她太多實質的幫忙,她長期戴上姊姊的眼鏡來輔助,結果當然是愈來愈嚴重,畏光與視線焦點無法定點與聚焦,讓她生活作息產生許多困難,看著許醫師跟鄭靜瑩老師在為她做檢查,女孩的眼珠從眼眶中汨汨的滾了出來,後來許醫師在受訪時,眼眶也紅了起來,雖然這只是一段插曲,但卻讓團隊印象深刻。對於這類需要提供特殊輔具的同學,鄭靜瑩老師當晚也寫信給台東縣政府相關單位,問看看能獲得甚麼協助。醫師說,許多病人都躲在社區裡面,除非你走進去,不然沒有人會發現,或許這就是醫療必須進入社區的重大意義。
(撰文剪輯:黃東榕/攝影採訪:汪國平,張慧敏/照片提供:門諾醫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