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安全玩水,拒絕溺水」兒童水域活動安全記者會

2007/06/25 01:44
2,38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台北訊】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今(22)日舉辦記者會,提醒家長注意在暑假期間,兒童出外戲水的安全。自一九九四年至今,事故傷害連年位居兒童十大死因第一位,而其中因溺水死亡者又高居第二位,平均每年皆有一百多個孩子因為溺水喪命,出席記者會的靖娟基金會董事長林志嘉及執行長林月琴齊聲呼籲政府與家長共同關心兒童水域活動安全,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暑假。

炎炎夏日已經到來,隨著日漸攀升的氣溫,水域活動幾乎是所有兒童的最愛,但在家長忙著為孩子安排暑假活動的假期前夕,水域活動的安全問題經常被忽視。根據衛生署的統計,事故傷害一直都是兒童死亡十大死因的第一位,其中兒童因溺水意外死亡者排名高居第二位,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2001年臺灣0-14歲兒童溺水事故傷害之死亡人數為21個WHO會員國之冠,平均每十萬人即有1.8個兒童溺水死亡,相較於同是海島型國家的澳洲,每十萬人只有0.5個兒童溺水死亡,臺灣的死亡人數竟是澳洲的3倍之多,顯示臺灣兒童的水域活動安全相當落後。

靖娟基金會根據受理個案及媒體報導觀察發現,兒童因為水域活動受傷甚至溺死的情況日益嚴重,靖娟基金會認為兒童水域活動安全亮起紅燈的主要原因在於政府對於水域活動的管理態度消極、家長對危險水域的無意識以及國內的游泳教育失衡所致。政府管理態度消極的問題首先反應在危險水域警告標誌的設置上,靖娟基金會在今年6月間陸續至各大危險水域實地訪查,在今天記者會公布的照片中,這些水域活動場域不是沒有設置警告標誌,就是警告標誌設置的不清楚,例如被廣告看板擋住、年久失修內容無法辨識、甚至將標誌設置在雜草堆中,其「警告」危險之功能完全喪失,似乎變成僅供參考而已。

另一個讓水域活動不安全的原因就是家長對危險水域的無意識。記者會中,靖娟基金會播放了一段實地訪查拍攝的影片,影片中的家長不僅無視危險水域警告標誌的存在,帶兒童去危險的溪流或海灘戲水,甚至讓兒童單獨在水邊遊玩,看到影片中無憂無慮戲水、離危險僅有一步之遙的兒童,不禁讓與會的大人們捏了把冷汗。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讓水域活動變身兒童殺手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問題,教育部雖然自2001年到2006年間陸續推動「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推動學生水域運動」及「推動學生游泳能力」等方案,但這些方案的實施目標及內容都只著重在游泳技能訓練,認為國小兒童只要能游15公尺且會換氣就表示會游泳了,但這樣的認定很容易讓會游15公尺的兒童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輕率下水嬉戲,最後卻因為對水域環境的危險性不瞭解而造成遺憾。反觀澳洲實施的「水域安全課程」,除了學習游泳技能之外,河流、海邊等各類水域的特性及水域活動的安全守則才是水域安全課程的重點,這是因為唯有讓兒童具備基本的水域安全知識,再加上游泳技能,才能有效預防溺水的發生。

靖娟基金會董事長林志嘉說,除了水域安全教育的偏頗外,不平等的「受教權」更是造成兒童發生危險的另一個致命傷。靖娟基金會在訪查的過程中發現,國內的游泳教育並沒有全面性地普遍實施,全國國小學童接受游泳教育的人數不到四成,其餘六成學童必須利用課餘時間自行花錢學習游泳,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兒童可否在正規的教育體制內學習游泳技能還得視其就讀的學校是否有游泳池,若幸運的就讀有設置游泳池之國小的學童可免費學習游泳,稍不幸就讀無設置游泳池之國小的學童只能再繳一筆費用學習這一項基本技能,而最不幸的就是繳不起學費的學童,因為他們只能坐在游泳池邊看著同學游泳。林志嘉說「貧富差距」竟造成兒童接受教育的不平等,政府的如此作為應嚴厲被譴責。

靖娟基金會強力呼籲政府,在教育方面應普及實施「水域安全課程」,而非只重視游泳技能訓練,而主管單位則應針對危險水域做有效的管理,包括設置清楚、有效的警告標誌或公告,並徹底處罰違反警告標誌戲水之民眾。除了政府單位之外,靖娟基金會也再次提醒家長,維護兒童安全是每一個家長的責任,因此在漫長的暑假,家長應隨時掌握兒童的去向,不要讓兒童單獨或自行結伴前往水域活動場所嬉戲,此外,家長更應具備基本的水域活動知識,包括會辨識警告標誌、知道溺水時正確的求救方式…等,同時在帶兒童出遊時慎選水域活動場所,避免帶兒童至危險水域從水域活動。

記者會中由老師在現場模擬教導小朋友認識水域警告標誌、辨別危險水域,小朋友齊聲說出每個標誌的內容,相當可愛,接著更由游泳教練帶領小朋友做暖身操的方式提醒家長在炎炎夏日,兒童從事水域活動應注意的事項,希望所有兒童都能「安全玩水,拒絕溺水」,過一個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夏天。#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