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電影節 北京囊括三大獎
由台北藝術大學主辦、首屆兩岸三地電影學校電影節於廿三日舉行頒獎典禮,共卅四部作品參展,其中北京電影學院獲得最佳紀錄片、最佳劇情片及優秀動畫片三個獎項,為最大贏家。
北京電影學院楊蕊的紀錄片作品《畢摩紀》。
圖片來源 : 廖非比提供 |
【記者翁雅貞、李易澄報導】由台北藝術大學主辦、首屆兩岸三地電影學校電影節於廿三日舉行頒獎典禮,共卅四部作品參展,其中北京電影學院獲得最佳紀錄片、最佳劇情片及優秀動畫片三個獎項,為最大贏家。
北藝大電影創作所所長焦雄屏表示,希望透過電影節讓北京、香港和台灣的電影教育相互交流,觀摩各地學生作品,使同儕競爭壓力成為學生進步動力。 焦雄屏提到,三地作品各有千秋,台灣作品創作自由度大,故事雖平易近人,但稍嫌輕佻;北京電影技術教育紮實,完成度高;香港題材較沈重,但具社會關懷精神。 最佳劇情片《媽媽》由北京電影學院學生李嘉獲得。該片描述中國大陸一胎化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間的依賴關係,導演李嘉自編自導自演,將平時與媽媽的相處以錄影紀錄,再穿插演出,描寫母子之間的隔閡與情感。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評審鍾大豐說明,透過故事內外的連結,此片傳達出自我情感;北藝大電影所學生陳宇詰說:「導演坦率真誠,真的有觸動到我。」 「就是錯愕!」北藝大電影所林純華獲獎時說。以《她說》得到最佳動畫片,林純華將現實中追求自我的渴望投射在片中的女主角上。黃建業說明,《她說》以變形手法傳達情感,表現抽象思維,別具詩意。 曾擔任過大陸名導田壯壯副導演、實作經驗豐富的楊蕊來自北京電影學院,以《畢摩紀》一片奪得最佳紀錄片。作品長達九十分鐘,紀錄中國四川彝族三位畢摩(大祭司)的現世生活故事。他們念經誦文替彝族人與天地鬼神溝通,但隨著時代改變,畢摩已失去原有地位,古老傳統逐漸沒落。 黃建業表示,該片光影和畫面的處理手法成熟內斂,展現大格局的氣度。北藝大電影所學生楊靚姝則認為,影像素材雖細膩,但不習慣該片風格,似乎無法感受情感傳達,較難有深刻體會。 香港演藝學院教授陳慧表示,台灣作品較著重個人感受,北京探討議題較深入,香港較似故事敘述,導演需再加強內心的感受與想法。 香港演藝學院教授黎子儉表示,台灣作品故事結構與內容不夠周全,內容缺乏較深入的議題;北京作品各方面表現平均,但魄力稍弱;香港作品則介於台灣及北京之間。 除了三部最佳影片外,優秀劇情片為北藝大電影所姜秀瓊《跳格子》;優秀記錄片為香港演藝學院張寶軒《復始》;優秀動畫片為北京電影學院刑昊、冉廣麗、王溥、肖揚、曹毅《吶喊》。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