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馬總統公開說要逐條審查,四年過後又黑箱作業?回應黑函『服貿黑箱「之前」發生的事』

嵌入:
文字-A A +A

 

昨晚3/31睡前看到信箱有一封信:

服貿黑箱「之前」發生的事

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8aMVKpKM2u0eFNFd3Jya29fR2M/view?sle=true

(補充:這篇被傳來傳去的文章,沒有署名,沒有人要為這社會重大爭議事件的傳播文字負責及辯護,就是所謂的黑函了!在一般正規的處理辦法,是根本不予理會,因為查無此人!如果作者真的這麼有誠意,為何不能留下聯絡方式?或者開記者會給媒體去發佈?或讀者投書?或任何正規方式去傳播?這樣背後去傳播,背後說人壞話,到底有沒有誠意溝通?這封不具名的信,到底作用是什麼?想要達到怎樣的目的?讓我想到:

江宜樺:受傷的員警還比民眾來得多 台大醫師柳林瑋痛批「說謊」

http://www.peopo.org/news/236691

這可是有名有姓的人台大醫生柳林瑋在指控政府高層,請問這則黑函的主人是誰?經由怎樣的無知網民去從事地下傳播?很好笑,當年民進黨有地下電台來突破戒嚴,現在執政黨也要用地下傳播,去為政策辯護。見不得人的散播者,是怕散播的人見光死嗎?)

雖然說可以忽視不當一回事,但是相信很多沒有上過媒體識讀的課的網友,可能還是會受影響,所以我試圖提出我看到的資訊,也就是在330反服貿凱道結集時,看到珍貴的歷史畫面,也就是法律人出身台大法律系、美國名校哈佛博士的馬英九總統,在電視台公開辯論時的承諾,來回應這來路不明的文件。

在330反服貿凱道結集時,我看到郝明義呼籲『台灣民主受到重創 挺服貿反服貿要討論溝通 不分藍綠統獨 要救這個國家』,我們沒有被分化的本錢,台灣的人口相較對岸,已經無可比擬的,請發揮團結的力量,盡量的異中求同,台灣才有未來!

以下再進一步我試著瞭解收到的文件的內容,最主要爭點就是認為服貿不需逐條審查,理由是

 

問題是為什麼總統要公開的在電視上說要由立法院逐條審查?昨是今非?也許我們可以用這則影音回應這網路的流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2JZqkSTRp0&feature=youtu.be

摘自:郝明義演講全程報導:

郝明義:台灣民主受到重創 挺服貿反服貿要討論溝通 不分藍綠統獨 要救這個國家

https://www.peopo.org/news/237043

─────────────────────────────────────────────

我也願意用剛看到在新頭殼的一篇文章提到『立院作為人民選舉的制衡行政部門的民意機構,當然必須尊重民意或者部分民意。重大締約行為不經民意機關審議,這是民主體制的巨大漏洞。』來回應該文章視是而非的言論!

而該文章中到底簽約後可否修改,好像前後矛盾,真是不知道該怎樣理解這份來路不明的文件:

在網站上看到有提到對外地約相關的文字,特別貼在此,讓網友參考。請用智慧型塑自己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處,也請回應指教。

...我並非鼓勵“違法”。一則是,違法者當然知道違法及其後果,並且沒有證據顯示他們不願意承擔後果,只是他們非如此不足以表達觀點。二則是,立法部門未能阻止行政部門的一意孤行,立院作為人民選舉的制衡行政部門的民意機構,當然必須尊重民意或者部分民意。重大締約行為不經民意機關審議,這是民主體制的巨大漏洞。

但這樣說對臺灣又太苛刻。假如大陸與臺灣是“國與國關係”,對外締約必須經立院審決。但目前兩岸關係處於不確定的非戰時的敵對狀態,締約無須立院,行政部門可以行政條例“備查”然後頒行之。這難道還不是“中國因素”嗎?正是兩岸的“特殊關係”,使得締約這樣的重大政治行動無須考量民意。

摘自:

當中國硬道理遇到臺灣小清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ExNDQwMA%3D%3D&mid=200119350&idx=1&sn=83963aa8e038c787459a20c5cbe988a1&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

當中國硬道理遇到臺灣小清新

2014-03-27 賈葭 賈葭的雙城記

 

 

文/賈葭

我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幻想過:假如沒有“中國”,世界是什麼樣子?具體而言,假如在東亞的這塊土地上,沒有中國大陸這部分,香港、臺灣、日本、韓國會是什麼樣子?易言之,中國大陸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東亞諸國的政治現狀。許多政治議題看似是內部的、易解決的,因為中國大陸的存在,就變得異常複雜而充滿了不確定。

過去幾年來,臺灣媒體已經注意到臺灣問題中的“中國因素”。支持與中國發生緊密關係的一派,寧願把中國視為一個像韓國、日本那樣的正常國家,既然全球化之下跟誰做生意都是做,為什麼不能跟中國做?尤其是中國是一個十三億人的大市場?讓政治的歸政治,經濟的歸經濟。而警惕與中國發生緊密關係的一派則認為,中國沒有放棄併吞臺灣的目的,應該拒絕那些以經濟面目出現的統戰行為。

或有人說,何以認定其為統戰?只吃虧不佔便宜,這在國際貿易關係中是不正常的,除非是想占更大的便宜,否則無以解釋。2012年選舉中的大陸因素,明眼人都看得到。一味給臺灣人民讓利的大陸政府,多年來始終相信經濟因素是一切問題的決定因素,只要在經濟上與臺灣密不可分,自然在政治上不會吃虧。在更大的範圍內,比如新疆和西藏,也是同樣的GDP邏輯。

“崛起的中國”的這種邏輯,甚至改變了冷戰後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國的海外投資、援助與貿易,很多是精心設置的政治棋局。比如以在非洲的投資和援助換取關鍵時候的聯合國贊成票或者反對票。這種行為跟黨國的核心利益相關,在臺灣問題上也是如此。我相信臺灣的執政者不會不知道,只是飲鴆止渴而已。

這種“夾心巧克力”的構成是不可分割的,本來就無法把“糖衣吃掉,炮彈退回”。臺灣如果要與中國大陸做生意,就要承擔伴隨經貿利益同來的統戰風險,如果沒有做好這個準備,只顧眼前經濟利益,那民眾的對政府的質疑再平常不過。現在看來,馬政府其實並沒有做好這個準備。這次臺灣學生反服貿協議就與此相關。

從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以來,大陸的對臺政策雖多有變化,但大體是根據鄧小平“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綱領,對臺、對港政策都是經濟優先,以經促政。過去的三十年,幾代中共領導人擘劃了一個“硬道理”的藍圖——逐步培養香港、臺灣在經濟上對大陸的依賴。依賴到離開中國大陸,實體經濟就要承受巨大風險的程度。

在2005年兩黨複交以來,“和平統一”的政治性宣告被“和平發展”的經濟話語代替,甚至“兩岸聯手,賺全世界的錢”這樣赤裸裸的話語都可以公開說出來。這其實很像賭博,高收益當然有高風險。臺灣如果完全依賴大陸市場,固然可以賺錢,可是,除了錢呢?大陸給臺灣的是不是只有錢?有沒有別的東西?大家還記得2008年選舉前蕭萬長說的話嗎:“笨蛋!問題是經濟!”可是,笨蛋,問題只是經濟嗎?

馬英九在經濟領域這幾年可一點也沒辜負對岸友黨的期待,這當然有其必要性,但並非只能如此。“發展是硬道理”,在臺灣遭遇了“小清新”的反對。一些臺灣朋友認為臺灣的服務業具有文化上的不可複製、不可代替的特徵。比如濃郁的人情味兒,獨具特色的巷弄小店,精緻的創意產業,其背後有轉型以來二十多年的多元文化的價值支撐,如果被簡單的叢林法則和實用主義所代替,傷害的是多年以來的文化價值成果——這恰恰是臺灣人轉型後最引以為豪的東西。

我們看到,士林王家的案子,美麗灣的案子,大埔事件,在在顯示出發展主義遭遇到的瓶頸。佔領立法院與大埔事件中佔領內政部,差別很大嗎?其實是一樣的。民選政府也有其不可靠、不可信任的一面。當發展主義與主流價值、社會公義衝突時,要必須阻止民選政府的GDP衝動。那種“吃飽了飯就是人權”的說法,是把人民當豬來養的政府的認知。

學生佔領立院雖然違法,但根本是為了保護憲政,守護價值。學生們對於服貿協議後臺灣的政經前景感到憂心,以程序正義的名義杯葛,在我看來沒有任何問題。假如一個憲政體制無法阻止政府去做一部分人民不願意做的事情,那只是這個體制有漏洞。我相信學生們有自己的底線,民主政治的最大好處不就是可以說“不”嗎?我比較反感那類指稱學生“違法”的觀點。一個在法治程序之下不能解決的問題,那一定是只有“違法”才能表達。

我並非鼓勵“違法”。一則是,違法者當然知道違法及其後果,並且沒有證據顯示他們不願意承擔後果,只是他們非如此不足以表達觀點。二則是,立法部門未能阻止行政部門的一意孤行,立院作為人民選舉的制衡行政部門的民意機構,當然必須尊重民意或者部分民意。重大締約行為不經民意機關審議,這是民主體制的巨大漏洞。

但這樣說對臺灣又太苛刻。假如大陸與臺灣是“國與國關係”,對外締約必須經立院審決。但目前兩岸關係處於不確定的非戰時的敵對狀態,締約無須立院,行政部門可以行政條例“備查”然後頒行之。這難道還不是“中國因素”嗎?正是兩岸的“特殊關係”,使得締約這樣的重大政治行動無須考量民意。

從現實情境說,臺灣無法忽視中國大陸而獨立存在。但如果兩岸以這樣的“模糊關係”繼續發展緊密關係時,臺灣的憲政架構就會遭遇嚴重的衝擊,許多事件無法以對等國家關係處理,導致攸關國家前途的大事決定權僅僅操諸執政黨幾位高層之手。當然,假如沒有中國大陸,這個體制是沒有問題的。只要有海峽問題這個大帽子在,臺灣永遠不會有正常的國會政治。事情於是回到了原點:臺灣的定位問題。

我再假設一個場景,假如大陸經濟垮塌,無法為臺灣提供GDP貢獻,國民黨還能當選嗎?一些臺灣民眾還會這樣反對嗎?假如這一天真的會到來,那麼臺灣、乃至香港,有沒有做好準備?如果把“中國崛起”當作自身發展的前提乃至唯一前提,請問,會不會比北京對中國更有自信?

葭案:本文寫於3月24日,刊於今日《明報》。反服貿可以從多種角度切入,唯不可忽視者即特殊的兩岸關係對臺灣政治及民主化之影響。明天本公號會繼續推送一篇批評中國的一些疑似自由派人士抨擊台灣學運的文章。

歡迎轉發。歡迎把本公號推薦給朋友。未來我會在本公號的讀者中抽取帳戶贈送書籍。感謝大家。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0則報導
289則影音
6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為什麼馬總統公開說要逐條審查,四年過後又黑箱作業?回應黑函『服貿黑箱「之前」發生的事』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