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臆解《恒先》‧第二簡(四) 銀髮游藝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
上接:
副刊:臆解《恒先》‧第一簡(下)(三)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31931
臆解《恒先》‧第二簡
有作、行、出、生。虛靜為一若。浸浸夢夢,靜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氣是自生,恆莫生氣。氣是自生自作。恆氣之 (第2簡)
也不到表現作、行、出、生的階段。虛、靜安穩地施作著 “一”。像水緩慢侵蝕般夢幻不清,初質安靜的聚合,但所形成的場域尚不明析,也不到開始滋生。氣是自我產生的。當恆體還不明顯的時候,氣已生出來。氣是自我出生,並自我啟動 “作”的功能。
作
簡文中“作”有兩個寫法:圖一a與圖一b;其中,圖一a是在圖一b字下方添加字 “有”符(圖一c)而組成。然而,依據前述對“有”符的理解,它本身具有採取某種策略的含意,所以表示的概念是採取或執行圖一b所具有的功能,可以翻譯成「取作」或者「啟作」。也因此,『未有作﹙圖一b﹚行出生』的 “作”字意思是:「作為」或「製造」。這是因為在第一簡的論述中,器世尚未完全成型,僅是形上的運作系統建構起來,因此,此處才有『未有作行出生』的屬於器世實體存有的「作為或創造」與「遷移或行動」、「隱庇及展現」和「再生或繁衍」等性質的否定。而『氣是自生自“作”﹙圖一a﹚』的解釋是:氣是自我出生,並自我啟動作的功能。
一
簡文中『虛靜為一若』的“一”寫作 圖二a ,由 “戈”和 “一”所組成。由於在本文稍後,有『唯一以猶一』的兩個“一”字都是橫劃的“一”,以及書寫時年代相近的郭店楚簡和上博簡中的其他簡文均有單獨的“一”字使用,因此,本文句中 圖二a字不能被解釋成“一”的異體。而承上文中對“武”字裡 “戈”符的推論,此處的 “戈”符,同樣表示揮舞中的兵器。解讀它的用意,必須將「為一(即:圖二a)」視為一詞而同時考慮。
“為”的甲骨契文是 圖二b ,表示用人手牽引大象。遠古時代,人能御使力氣最大的動物可能就是大象。因此,圖二b字的原始概念應該是:用最大的力量施作。再者,古代士配劍而行,是普遍的現象。然而,身為行政命令執行者,如果不能僅靠言辭等平和的方法就推動事務,而必須揮舞著兵器的話,正表示他必要盡一切力量才能有效執行任務。在這樣雙重的認知下,「為一(即:圖二a)」一詞應該理解為:全力施行 “一”的作用。
浸
簡文中原字的寫法是 圖三,由三個構件:水、戈及 符號組成。由於“戈”符在構成組合字中幾乎多帶有擊殺、執行以及災害等涵意, 符和它的組合體,可能表示 符是“戈”字所處理的方式或對象。而在說文中,對 符有如下的解釋:
乂,芟艸也。从丿,乀相交。刈,乂或从刀。
因此,可以將之解釋為:以戈芟艸。到此,圖三 字也就容易會意而知它的意思是:水作出破壞性的作用。但是,在生活經驗中,水要作出明顯而立即的破壞性,非大水不可,而自然發生的大水,往往不被控制而破壞性驚人。所以,理解此處所謂「芟艸」,相對的是緩慢、不明顯但有效的作用。成語「水滴石穿」,正反應人對水這類作用的認知。讀者因此可以理解,該字在文中應該解釋成:緩慢而持續的作用。
靜
簡文中此字寫作 圖四a。然而,由於上博簡中另文《緇衣》中有現代“靜”字的前身:圖四b,因此,圖四a 這個字不適宜單純的解讀為「安靜」之意。它由四個構件組成,即:代表屋舍的“^”、代表草茂盛生長的“Ψ”、代表水井或井礦的 圖四c以及代表有生體的 圖四d。其中,圖四c符號具有多重的涵意。初看之下,這個符號源自於“丹”字,篆文寫作 圖四e。說文解釋為:
【丹】(圖四e),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丶象丹形。【丹】(圖四f)古文丹。【丹】(圖四g)亦古文丹。
文中指出丹的構字出於“井”字。而在說文收集的篆體,井字寫作丼。並解釋說:
丼,八家爲一丼。……。古者伯益初作井。
文句中井、丼二字並用,似乎間接說明,漢代為區分礦井與水井,而有 圖四e與 “丼”極近似但不同的構字。事實上,這種區分在井田制度施行前,已使用的商代甲骨契文已然存在。近代的考古證據顯示,中國的水井出現的年代,約處於史傳黃帝統治到堯舜時期。大量的考古遺物亦表明,水井構建技術,使人群可以遷移離開河流與湖泊周邊,而展開更大的墾殖面積,並使聚落更加穩定。因此,甲骨契文“青”字寫作 圖四h,顯然表示井水灌溉,可以致使草木生長起來而青翠。
然而,井字的使用卻有另一層的涵義。在現代工程學的知識系統支援下,讀者可以很快理解,井的建造需要具備充足的地質學及土木工程學知識與技術的支撐;前者可以滿足取礦或取水的目標,後者滿足井的結構安全需求。從殘存的古代遺井結構來看,古人已能依不同的地質環境,建構相對應的井壁構造以對抗邊土施加的壓力,使井的功能能夠發揮。這種認知,應該就是古人將“井”字用來表示標準或規範〔如,牆盤銘文中:穆王型(井)帥宇誨〕的體悟,並在這個字下,創造出依規範進行處罰的“刑”(圖四i)字。讀者或許可以推想,所謂「青史」,指的正是記載典範之長存吧。
但是到了周代中期, “青”字上方表草木生長的草符,直接由生字取代,而「水井」的符號已經初步開始產生 “丹”(圖四j,吳方彝)、 “井”(圖四k,牆盤)不分的現象。更有在字體下方增加“口”(圖四l,吳王光鐘)符,而與本文的 “青”字近乎相同。讀者因此便能意會其涵義:在水井系統支持下有生體得以存養;或者,進一步運用 “井”字在當時具有「規範」的概念,而擴大解讀為:依賴某一制度下,生命得以延續、增長。
本文中解釋作 “靜”的字,便是在青字上增加代表屋舍的^符而成(圖四a)。因為此字中的有生體(“口”符),代表由最初始原質:樸,經自然變化後而能形成的萬物,所以該字的適當解釋,就成了:樸安靜蟄伏著等待生的到來。而第一簡中的這個字,則更應該解釋成:樸安靜蟄伏著,等待支持有生活動的所需法則,能夠完整的建立起來。因此,用「安靜」解釋這個字,顯然只得其部份的意思。
同
簡文該字的寫法和篆文體、金文體類似,也幾乎等同於甲骨契文(圖五a)。《説文解字》解釋該字說:
同,合會也。从【凡】(圖五b)、从口。
而《廣韵》則說:同,齊也。《廣雅》稱:同,皆也。合併這些解釋文,讀者初步可以知道,在秦漢時期“同”字的意涵有:一致、聚合的概念。因此,許氏所說:從凡、從口,推敲其本意,可能是:“口”在 “凡”處會合。經前文分析,讀者知道 “口”字最初可代表:一切自然界中被創生的人、事或物。那麼 “凡”字本義又是什麼呢?
《説文解字》裡 “凡”字的篆文寫法很特別(參看圖五c)。並且解釋說:
最括也。从二,二,偶也。从ㄋ,ㄋ,古文及。
這個解釋文,如同說文的其他許多字一樣,現代讀者一般難以理解。透過段氏的《說文解字注》的解釋,讀者才會恍然大悟,其意思是:聚積而取。且知道篆文的寫法,是經李斯改寫更早的文字後,才傳續到漢代的。其實,透過理解當時對文字的用法,並比對甲骨契文接近象形的文字型式,讀者已然可以推想 “凡”應該是一種載具,或堆積物品的器具。如果考慮先民最早創字,約略靠近游牧時期,那麼如 圖d中獸類拖行的工具可能最像。如果這個臆測正確的話,“同”字最初便有表示「聚積」的意思。這樣一來簡文「靜同」一詞自然應該理解為:安靜的聚合。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