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置校舍待轉型 再現生機
【記者胡芝瑋/嘉義報導】
近年來由於少子化的趨勢及社會變遷,嘉義地區許多迷你小學的學生人數不斷驟減,面臨學校轉型裁併之危機,因而使部分小型學校的校區成為閒置狀態。因此,嘉義縣政府自九十五年起積極推動閒置校區活化再利用,希望透過政府的主導,集合地方、社區及民間社團的力量,使其獲得再生的機會。
中華護生協會將中正國校轉型為佛學院,此為原本校園的司令台。
記者胡芝瑋/攝影
由於嘉義縣的東西幅員較廣,早期許多地區尚未開發,部落與部落間相距甚遠,政府為方便當地孩童就學,因而出現許多迷你小學。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的變遷,少子化的趨勢已造成入學人數逐年遞減,迷你小學變得更迷你,許多學校的學生人數不足50人,位在偏遠地區的小學,部分學校學生人數更只有個位數。政府考量教育經費及學生學習成效等原因,經評估後,將迷你小學裁撤,輔導學生轉學至附近小學就讀,或是將其併入附近規模較大的學校,增加學校的競爭力。但是大部分併入他校後的小校,相繼在一、兩年後成為閒置小學。
為將閒置校園活化再利用,使其獲得再生的契機,縣府因個案之不同,提供各個閒置小學的校園概況及建議活化方案,供有意認養閒置校園的民間團體或機關進行規劃。目前閒置的校舍已停止其教育功能,但校園的再利用仍是地方社區發展重要的一環,嘉義縣政府教育處處長洪嘉文表示,經營者應考慮學校的文教特性,以適當發揮閒置校舍的功能。為避免民間團體或機關將閒置校園發展成營利事業,政府將對其使用用途審慎評估,並期望校園轉型後能永續經營。各地的閒置校舍蘊涵著其特殊的時代歷史意義,因為早期部分的學校,創設與經營不易,有賴地方人士幫忙,才得以成立校舍。學校對當地居民來說,不僅是發展教育的場所,更扮演著文化傳承的角色,因此閒置校舍的規劃必須因地制宜,配合地方的風俗民情。
目前嘉義縣內有26處閒置小學,已有13處閒置小學轉型成功,11處校園尚在規劃的狀態,但仍有2處校園未有明確的規劃方向。由於閒置的校區大部分位在較偏遠的地區,其交通也較不便,因此,活化推動上相形困難。然而各個閒置小學所在位置及人文風俗有其特殊性,因此校舍的使用也各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將其轉型為森林小學、公園或是各類球場等等。
位在淺山區的社口國小中正分校,四周綠林環抱,生態豐富,社口國小總務主任黃宏志說:「這裡的鳥類高達五十多種,是賞鳥協會必來探訪的地方。」中華護生協會在今年四月與中埔鄉公所簽約,在生態豐富的中正分校設置佛學院,並規劃各種修行課程,讓出家人有一個良好的環境修行。目前已有出家人及小沙彌在此修行,部分教室也已修改為佛堂或是寢室,而小沙彌平時便在附近的社口國小上課,其餘時間便在此習佛。
然而目前校園仍為閒置狀態的2間小學,其中位在布袋的景山國小正義分校,校園閒置已有17年,由於此校位在較偏僻的位置,交通不便,其校舍的建築物也已毀損嚴重,景山國小總務主任蔡武龍表示,正義分校如果重新轉型,需要龐大的經費,因此機關團體認養願較低,造成正義分校一直是閒置狀態。不過,當地社區理事長希望將正義國小復水復電,並有意將其規劃成公園,供當地居民使用。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