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香港
【看不見的香港】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香港,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都市之一,根據2007年香港年報,來到香港的各國旅客人次高達2千多萬,在這龐大的數字背後,代表的是地小人稠的香港,所面臨的環境負荷...
我們的島 節目
首播:2008-11-03(一) 22:00
重播:2008-11-08(六) 10:00
緣起:
從台北到香港,坐飛機大概只要一個半小時,交通部觀光局的統計,香港是台灣人出國旅遊地點的第一名,每年到香港旅遊的台灣旅客,大約有兩百多萬人。大多數人來到香港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棟棟高聳入天的高樓大廈,以及擁擠的人潮,然而,這一片巨大的高樓叢林裡,香港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內文:
香港,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都市之一,根據2007年香港年報,來到香港的各國旅客人次高達2千多萬,在這龐大的數字背後,代表的是地小人稠的香港,所面臨的環境負荷。
就算是非假日,旺角的街上,仍然有穿梭不停的人群,在金氏世界紀錄大全裡,它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就有13萬人。以貿易跟觀光為主的香港,大部分的人來到香港,都是短暫停留,抱持著過客的心態,很少有人把它視為真正的家園,環境意識相對地也就比較薄弱,雖然香港擁有豐厚的觀光收益,但大量遊客帶來的垃圾問題,卻變成香港急需面對的難題。
根據香港環境保護署的資料,2007年香港的都市垃圾,每天9,428公噸,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表示,香港舊有的垃圾堆填區,預估在四到八年間,就會達到爆滿,他呼籲香港政府應該要從垃圾減量著手,才能徹底解決垃圾量的問題。
香港總面積只有1,104平方公里,多數是崎嶇的山丘地形,適合蓋房子的平地,只有225平方公里,因此土地對香港來說格外珍貴。在大量中國移民湧入香港後,香港為了容納更多的外來人口,紛紛蓋起高樓大廈。這幾年間,香港發展出一字形,像是屏風般的大樓,讓香港的環保團體十分憂心。和新穎的屏風大樓相比,老舊住宅的頂樓風景雖然有些雜亂,但是抬頭望,一棟又一棟密密麻麻像是鴿子籠般的大樓,不但讓香港的天空看起來窘迫,還會加速熱島效應,讓週遭住戶的居住品質下降,原本是大家共享的陽光和好視野,都被屏風樓佔據,成為另一種貧富差距的環境不公義。
除了屏風樓外,還有一種新的住宅模式產生,結合商場、地鐵站,在這裡可以完全不用淋雨,因為在這棟大樓內,你的需求都可以做到。不過,看似便捷的生活空間,卻切割了人跟環境的連結。而為了不停地興建大樓,自然資源一直被壓縮,土地不夠用了就填海。在香港居民的腦海裡,填海造陸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環保意識抬頭後,香港居民慢慢有了改變,反對填海的聲音才逐漸冒出。縱然填海看起來,是最直接取得土地的方式,但香港居民也了解到,填海對海洋環境的傷害難以恢復。
船緩緩地往前移動,兩岸的高樓蔚成一片,依著維多利亞港邊,各式新穎的大樓更是遊客們最愛拍照的景點,但是維多利亞港卻難得露出清爽的面貌。思匯政策研究所調查香港這十年來空氣污染的變化,分為本地跟跨區域污染兩個部分,夏天以本地污染為主,像是發電廠、車輛與船隻的運輸,窄小而密集的香港街道,路人的行走空間十分狹小,走在路旁幾乎直接就吸到車輛所排放出的廢氣。其實不光是車輛,香港是全球船運最頻繁的港口之一。以2007年為例,出入香港的船隻大約就有45萬左右的航次。過去,大家以為船隻的廢氣排放並不嚴重,但事實上,部分的船隻為了省錢,燃燒對環境有害的高硫燃料,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吸多了會傷害呼吸器官。
車輛、船隻的汙染,來自密集的運輸,但汙濁的空氣沒有國界,隨著風哪裡都能去,因此也帶來香港的另一項難題。到了秋冬季節,西北季風會把廣東省工業區的污染物吹回香港,讓香港變成灰濛濛一片,思匯政策研究所的報告中就指出,每年香港因為南中國空污問題造成的健康損失,大約有11億港元。
為了解決跨區污染的問題,香港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展開對談,希望找出解決之道。香港政府在面對空污問題時,除了用改善運輸燃料的方式外,也希望透過商業操作的模式,鼓勵企業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目標,從歐盟開始興起的碳交易,是解決方法中的一個管道。在地球村的概念下,我們或許知道,經濟層面是全球性的問題,但往往忽略,在環保層面,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彼此環環相扣,誰也無法逃脫責任。
陽光、空氣、水,這些自然資源沒有地域界線的劃分,新世代的汙染問題,有可能順著海流、隨著風到處飄散,現在的環保議題不再只能是狹隘的看區域性,而需要擴及到全球視野,未來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在國際上攜手合作,共同來解決環境的難題。
側記: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面貌,第一次去香港,感受到的是多元化的、活力十足的,一個充滿矛盾與文化衝突的城市,舉例來說,像在現代化高樓圍伺的維多利亞港,港邊還是可以看到傳統的小漁船搖曳在海面捕魚。也因為歷史的緣故,它有著古老的中國文化,也有新潮的西方文化,香港被撞擊出獨特的三明治式文化特色,那種繽紛異樣的色彩,形塑成今天的香港面貌,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