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以創作為天職 流浪藝術家尋根

2008/10/23 07:07
2,933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林君襄/嘉義東石報導】  

  選擇走藝術創作這條路,至今已過了30個年頭,蔡英傑的畫筆和構思未曾停歇過。曾和他共事的同鄉蔡恭和說:「想不到這個粗獷、充滿海味的男子漢,對藝術創作竟是認真又專精。」藝術創作如同蔡英傑的天職,他對藝術的熱衷從不動搖,外表粗獷的他,始終以一顆細膩的心面對創作。

照片

 

 蔡英傑對藝術創作的熱誠始終如一。

圖片來源/蔡恭合先生提供

  蔡英傑出身於嘉義縣東石鄉的一個海邊村落。60年代觀念保守,當時別人都說讀美工沒出路,他很慶幸地說:「我的父母沒否定我的志向,他們完全支持我走這條路。」他的父親更在他高中畢業後,幫他找到寺廟彩繪學徒的工作。蔡英傑認為,自己的成就來自家人的支持。

  高中畢業後,蔡英傑隨即拜師作學徒,從事廟宇彩繪。年紀輕輕的他跟著師傅和工作夥伴到各地的寺廟作畫,回想當時的經歷,他覺得自己就像海鳥一樣四處飛、隨意停,因此將那段經歷稱為「流浪的日子」。當時他有時睡在廟裡,有時睡在工寮,他說:「你睡過豬窩嗎?工寮的床鋪就像豬窩,生活條件很不好,但我就是想畫畫。」蔡英傑睡前和師傅、夥伴聊天,睡醒就繼續畫畫,他覺得這是一段值得回味的日子,因為這是社會環境給他的磨練,讓他不受環境好壞影響,隨時都有意志力去堅持自己想做的事。

  當了十年學徒,彩繪廟宇的工作,在蔡英傑二十六歲時,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出師以後,他在外奔波十多年,到各地的廟宇作畫。蔡英傑表示,他每隔二、三個月回東石老家一趟,每次回鄉就衝擊出更多對故鄉的依戀,流浪異鄉的工作,讓他覺得自己就像為了工作而運作的機器。他說:「有一次回老家,路過東石大橋時起了一陣濃霧,眼前的美景震撼了我,再次衝擊出我對創作的熱情。」蔡英傑發現,對故鄉的熟悉感是他創作的靈感來源。「流浪的日子」讓他體認到,離開東石的他就像失了根,他內心要的不只是一份繪畫工作,而是自由創作。因此他返鄉重新紮根,在老家開設彩繪工作室。

  談到創作者的苦處,蔡英傑認為是經濟壓力。成家之後,家庭支出成了主要的生活開銷,但他說:「怎麼可能放棄創作?我可以選擇便宜的材料啊!」蔡英傑一語道破「路不轉人轉」的精神,也顯現出他對創作毫不動搖的堅持。正因為這樣,蔡英傑在選擇創作素材時靈機一動,看上最能代表故鄉的東石蚵殼,陸續完成無數蚵貝藝術作品。

  「做就是了。」蔡英傑說道,自己人生的座右銘就是這麼簡單,人不能朝三暮四,要選擇一件事情然後專心去做。船仔頭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謝素貞說:「蔡老師話不多,少說話多做事,他就是這樣的人。」奉行著自己的座右銘,蔡英傑目前就讀長榮大學視覺藝術系,身體力行地實踐對藝術創作的熱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