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出夢想 木柵高工投入少棒風潮

嵌入:
文字-A A +A

【政大之聲記者/王悅安、邱奕頎、陳盈如、周利庭】木柵高工棒球隊成立至今將近二十年,多數球員都是進入球隊後才真正開始接觸棒球,這些球員雖然來自不同的家庭與成長背景,但喜歡棒球卻是他們的共同點,球隊教練李世雷驕傲地說:「他們都熱愛棒球,只有熱愛棒球才留得住。」
 不過,這支由學校中熱愛棒球的孩子所組成的球隊,剛成立時卻遭到學校阻礙。當時學校以場地不足和容易造成危險為理由,反對成立棒球社團。不過,經過五年的時間,學校逐漸發現球員自律性極高,木柵高工體育組組長余德芳說:「我都不用擔心,我只要做一個後勤的角色,訓練方面,他們都是自動自發。」校方開始重視青少年棒球風潮,從開始的不支持轉變成為幫忙租借場地,提供棒球隊固定的練習地點,也負責支付出隊比賽所需的經費,期許球隊能為學校爭光。
 有些家長原先強烈反對孩子加入棒球隊,擔心投入太多時間練習會影響課業,但在實際看過球員練習狀況後,被孩子認真的神情所感動,反而成為球隊啦啦隊,每場必到。教練謝振忠說,球隊訂有嚴格的成績要求,並不希望學生為了打球而荒廢課業:「我們現在就要求功課要達到標準,平均沒有七十五分以上的話,少一分要做四十下伏地挺身。」嚴格的獎懲制度讓學生更加重視自身表現。
 前一陣子,他們參加了第一屆「黑豹旗」全國高中棒球大賽,打破高中棒球嚴格的分級制度,有機會與實力更強的球隊交手。為什麼選擇參加黑豹旗大賽,李世雷說:「練習的目的是為了比賽,比賽就是為了榮譽。」雖然球隊無法順利晉級,但在比賽過程中,由於和強隊鶯歌工商交手,球隊之間的交流使球員了解自己的優缺,副隊長李承軒表示:「是個美好的回憶,但可以顯現我們的不足,明明練習時間跟別人差不多,比數卻差這麼多。」李世雷認為這次比賽對球員產生一些影響,他說:「他們也知道自己可以贏,問題是出在什麼樣的部分,改變他們想法,他們才會成功。」球隊在比賽後更激發鬥志,自主加強練習,期望在下一次的比賽中能夠奪得佳績。隊長李逸群提到,球隊現在守備較弱,但贏球慾望強,技能方面若能補足就能彌補這次大賽的遺憾。
 台灣少棒風氣漸起,木柵高工棒球隊投入青棒不遺餘力,提到台灣青少年應該具有的棒球精神,李承軒說:「團隊合作是最重要的,打棒球是九個人的運動,不是一個人自己的表現,只要一個負面的影響,球隊就會一直處在負面狀態,所以要多給球隊正面精神。」謝振忠也說:「就兩個字,態度,態度很重要,不管你成績好不好、打得好不好,你的態度決定一切。」球員在學習棒球技能的同時,也在練習和比賽過程中獲得難能可貴的經驗,李世雷說,透過棒球可以了解社會,大家都是以球會友,尊重棒球、尊重裁判,進而尊重對手,教練不只傳授技能,更教導人生道理,他說:「我不要在接滾地球時想高飛球,在高飛球時想揮擊,教他一次做好一件事,每一次做到專心,不要想太多。」
 木柵高工棒球隊每次揮灑汗水的同時,也揮出屬於自己的夢想,他們不怕辛苦,不怕颳風下雨,只為一次場上完美的全壘打。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0.11

政大之聲新聞部

加入時間: 2007.10.11
297則報導
230則影音
2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疫情加劇跨世代網路落差 共學助長者適應數位化

2022-07-24
瀏覽:
4,397
推:
0
回應:
0

狗醫生走入裕民圖書館 疫情下成為孩童學伴

2022-07-24
瀏覽:
2,922
推:
0
回應:
0

北市試辦鞦韆計時器 正反意見不同引爭議

2022-07-24
瀏覽:
2,576
推:
0
回應:
0

花木市場重新招商 花商發起連署捍衛經營權

2022-07-24
瀏覽:
4,277
推:
0
回應:
0

疫情下的溫暖守護 台灣人道救援創造生命奇蹟

2021-02-21
瀏覽:
1,921
推:
18
回應:
0

午夜動保食堂開張 期盼打造人貓共生的社區

2021-02-21
瀏覽:
2,064
推:
0
回應:
0

WAWA空地樂園計畫 創造都原孩童公共遊戲空間

2021-02-21
瀏覽:
1,801
推:
17
回應:
0

1111書店一日歇業 促銷下的微小聲音

2021-02-21
瀏覽:
1,844
推:
0
回應:
0

身障兒童棒球賽開打 Buddy默默守護成為球員支柱

2021-02-21
瀏覽:
1,815
推:
0
回應:
0

揮出夢想 木柵高工投入少棒風潮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