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家族歷史記憶 邱夢蘋《走路》回霧鹿部落
【政大之聲記者/陳蘊凌、洪與成、高婉瑜】「我叫Langus Lavalian,我這次寫的文章題目是《走路》,然後是寫Ulu Lavalian家族傳統領域的故事。」來自台東霧鹿部落的Langus Lavalian,邱夢蘋今年春天跟隨父親走入山林,做一趟尋根之旅,把探訪心得和隨後調查出來的家族史寫成散文,投稿至原住民族文學獎,榮獲第四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散文組佳作。有別於較常見的、控訴殖民歷史的原民文學作品,邱夢蘋的散文作品《走路》顯得更加貼近原住民的生活,她說:「這個作品或者是說原住民文學,它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是透過文字,去讓外面的人、讓政府知道,就是我們原住民一直都存在。」
今年三月,她主動向父親請求一同到山林中打獵,但按照原住民傳統,女性不能參與打獵,於是,便決定轉而探訪祖父母過去居住的地方。踏在原鄉的土地上,她意識到時代變遷的滄桑和血液裏流淌著的民族記憶。下山後,滿懷感動的邱夢蘋著手寫下散文作品《走路》:「因為我比較不太會說,所以就是很喜歡用紀錄的。我也很喜歡聽老人家講故事,覺得那些故事很有趣,就會想要把它寫下來。」本著對民族根源和家庭的重視,她在文章中投入了真切的情感,令本屆原住民族文學獎散文組評審代表,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教授浦忠成對她的作品有著深刻的印象:「這篇文章是用感性的一種長者對故地的憧憬,她都講得很好。很特別的是,她還有一種特殊的民族誌、甚至是民族學或人類學的解釋穿插在文章的描述裏面。」政治大學民族系教授王雅萍認爲,邱夢蘋的作品呈現了自我與民族和土地之間的反思:「所以我是蠻鼓勵說她可以繼續寫的,因爲她還蠻有這方面的能力。她是個值得期待的原住民女性新銳作家!」
近年來,隨著原住民教育水平的提升,原住民文學的發展也逐步有了進展。然而,原住民文學對族群文化的傳承亦有著莫大的意義,浦忠成認爲:「文學其實就是生活經驗的一種表示。」王雅萍也說:「透過文學去看它的語言或文化,那可以更豐富台灣的社會。然後你會覺得說,原來原住民跟土地環境所產生的對話其實是很值得整個台灣去思考的。」
這趟尋根之旅,一直陪伴在邱夢蘋身邊的,是她的摯友-謝博剛。他說:「因爲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因爲現在很多部落都在做這件事情,就是回到自己的傳統領域。」在有限的篇幅中,邱夢蘋不僅紀錄了家族的歷史,也寄託著自己對部落的牽掛。朋友潘佳玫說:「她上大學之後才第一次到台北生活,我們問過她其實她一直會思念台東的地方,所以在她的作品上看得出來她對她的家鄉有很深的羈絆。」
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感,邱夢蘋娓娓道出深藏在山林中的家族故事:「走路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走路,可是跟著Tama(父親),我走進歷史文獻中所記載的地名,那這些歷史文獻裏的文字在我生命中活了起來。那是一個充滿歷史記憶和家族情感跟文化聯係的地方。」走進原鄉的山林中,邱夢蘋隨著父親更貼近土地,一步步地找回屬於Lavalian家族的寶貴記憶。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