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竹簡緇衣第九章(中) 變常皆德民是所信(十三) 銀髮游藝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
上接:
副刊:竹簡緇衣第九章(上) 變常皆德民是所信(十二)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26413
@@@@@@@@@@@@@@@@@@@@@@@@@@@@@
竹簡緇衣第九章
簡文《緇衣》本章要旨: 變常皆德,民是所信。
本章總結說明:孔子要求國家管理者,以仁德帶領人民,若能做到,所能達到的最終成效便是:使所有人,都能將生命提昇至美善境界,道一。而此章孔子的論述,和《論語‧述而》篇裡的一章:「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可說是學與用的互相參照。後者是教學時,同時也是日常生活時,的提要綱目;前者則是用於施政時的總綱領。說明如下:
(續上文)
經版接續的文句『以齊其民,則民德壹』意思是:在位者及其官員,只要外在的行為表現保持恆常,便能夠提供人民一種模仿的標準,也因此,可以達成君、民同一的德性。這樣解釋,便是將‘壹’字解讀為:相同或同一;並且,已暗示這齊一的德性,便是君上所昭示的「善」。不過,《說文解字》對‘壹’的解釋卻是:「專壹也。从壺,吉聲。」。這條解釋顯示出現代用的‘壹’字它早期的篆字體,是由壺字和吉字合併所構成的(如圖二,a)。另外,該文句用‘壹’字,其義偏重於動詞‘專’字,並指出所專者「吉壺」也。那麼,「吉壺」的合併字又是甚麼意思呢?這答案卻和另一個字有關。《說文解字》壺字目下另有「兇壺」的合併字,見圖二,b。《說文解字》對它的解釋是:「壺不得渫也」。《說文解字注》作進一步的解釋說:「…謂元氣渾然,吉兇未分。故其字從吉、兇在壺中。會意。」。顯然,這和先民認為,一切器世間的生命是由氣的運作所產生的觀念有關。而所謂元氣者,是指一切生命最初形成時的初始之氣。透過這條解釋,讀者從而知道,經版的『則民德壹』所要傳達的概念,是經由『以齊其民』一辭的引導而解釋成:人民德性與君王能夠同一。否則,它應該僅表示:人民的德性會保有純樸本質,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本意與簡版不同的用字所傳達的概念,反而較為接近。
經版用壹字處,簡版用字不同(參看圖二,c)。簡版用的這個字,也和寫法類似的‘弌’字不同。《說文解字》對‘弌’的解釋是:「古文一。」《說文解字注》則略有不同見解而說:「…當謂之古文奇字。」。意思是:‘弌’是古代‘一’的特別寫法。然而,簡版《緇衣》第三章,引用《尚書‧尹誥》文辭:「咸有一德」,該處‘一’字的出現,似乎表明【圖二,c】這個字,不應該單純的解讀為‘一’字。綜合來說,顯然不論是【圖二,c】或弌,它們所代表的本義在漢代時,已經模糊不清了。不過,讀者或許透過理解‘或’字和‘武’字的早期書寫構造,便有可能得到答案。
【圖二,c】這個字,從戈,從一。而戈字的甲骨契文寫法,可分成兩大類。單獨的戈字,多數是直立型態,如圖二,d;但是,也有和其它符號合併使用者,如:‘或’字(圖二,e)。甲骨契文的‘或’字:從口,從戈。其中的口符代表的是:一切的生命。所以,讀者可以會意這個字,當時的概念是:備有武器來保護生命。這個概念到漢代仍然不變,因為,《說文解字》解釋‘或’字說:「邦也。从口,戈㠯守其一。一,地也。」。此處,略為變動的,是將口符解釋成邦,即人所構成的政治實體。由此,也因而知道,直立的戈字是屬於象形文字。另一類,則多與別的符號合併使用,此時,呈現戈身是屈態,如‘武’字,圖二,f。‘武’字的這個‘戈’符,明顯比‘或’字的直立‘戈’符多了左撇符號:丿。《說文解字》對丿符號的解釋:「又戾也,象左引之形。」,說明了這是個指示符號,用來表示‘戈’器的使用。由於現代‘武’字的‘止’符來源,並非如前文所述的‘生’字演化而成,由甲骨契文來看,卻是摩寫自人的足掌,其原義是人足的行進,如此一來,‘武’字整體,明確表達的是:在行進中揮舞戈器;也因此,它所延伸的概念便可以是:用武力解決事情。綜觀早期運用戈字所創造的複合字體時,便清楚知道它經常帶有掃除障礙,努力施行的意味。用這個觀念解釋【圖二,c】這個字,便可推論它的意思是:以‘一’為原則,努力完成任務;或者是:盡力屏除困難,達到‘一’的理想。將同樣的造字原則用在‘弌’字上,便知道它也具有類似的意涵。因為,‘弌’字的‘弋’符,本是帶引繩的矢,用意即是表達:要達成捕獲目標的強烈企圖。而‘弌’字欲捕獲的標的,便是‘一’的境界。
本章為文到此,已經強烈的展現出,經版和簡版間看待國家管理者和人民之間存有關係的重大岐異。在經版認為,人民是仰望或仰賴國家管理者的教導而存在的,所以教導人民生活上,如何趨近管理者的期望,才能使國家穩定、生存。但在簡版,則視兩者為併行存在的。而且,國家管理者必需努力為人民所需來設想,使人民樂於生活在天道的系統運行原理中;這樣,整個國家系統才能穩定、保有。經版傳遞的概念,反應了自春秋晚期開始,越來越盛行的御民思想。以至於到了漢代及以降的一切家天下時代,所有的人民,變身為一家、一族的所有物。而歷代眾多的學者,卻是頌揚不已而不自知。簡版(上博版如此,郭店版則部份)則反應了周代初期乃至更早,一貫的,助民、與民有同的王道聖賢思想。這種思想,顯然快速的煙化在秦火之中,連殘存的餘削,最終也埋葬在漢代經版文書編撰學者的文海怪濤之下。
承接上文,往下《詩經》的引用,更進一步透露出,在簡版中仍保有的些微玄思概念,在經版中完全被人文理性思惟所取代。
下接:
副刊:竹簡緇衣第九章(下) 變常皆德民是所信(十四) 銀髮游藝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