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公益村的「城市競爭力」
文:中華民國公益藝術家協會理事長 張天雄(FB:張天天)
接下來,要細談公益村所帶給高雄的「五力」。第一個要談的是都市意象的建立,也就是「城市競爭力」。
高雄過去被定位成工業都市,是一個不重視城市特色、產業的「勞工都市」。這是高雄的過去,我們無需抹煞她,不要像現在的政府,一心想要推翻過去成長的痕跡,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要認同、在過去基礎上再往前進。高雄正面臨產業的轉型與空窗期,現在感覺起來像是個躁動的孩子,很希望外界認識她,所以「每天」都在放「煙火」,不斷用錢堆砌新的景點來吸引觀光。
但回歸到基本面,高雄的空氣、水質、產業(日月光......唉......)、犯罪,以及沒有工作等等問題並不會因為蓋了新場館而有所改變。簡單說起來,這是一針麻藥,時效過了就再打過就對了!
高雄面臨城市競爭力薄弱的問題。發展文創?泰國產能是我們10倍,別忘了韓國、日本,還有大陸(看看中國好聲音?);發展觀光......別提了。這個我們下個單元會談到。說穿了,高雄目前是沒有方向,盡量舉債在創造景點,這樣下去,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打造「公益村」第一個創造的力量就是「城市競爭力」。
在這個空間裡,非營利組織能夠做出產能,更能建立一個城市的意象,讓高雄對外打出「愛與關懷」的城市,不同於其他講究商業、消費的地方,在高雄,每花一毛錢,都具有公益效應,這樣城市的競爭力就出現了。不要小看一個聚落出現所能帶動的能量,公益村所帶動的城市意象並不是「靜止的」,而是「活的」。透過生生不息的成員加入,這個城市會提供不同於其他城市的動能,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個動能是「利他」而非「利己」。一旦城市中的人都懂得「利他」的想法,還會有不強大的都市嗎?
至於經發局與都發局最在意的「錢」與收益,現在國家發展文創、鼓勵藝術村,可以透過文化部經費的申請,讓藝術家與工藝家介入與公意益團體的藝術及文創教育,讓村子有文創及藝術內涵,創造公益文創產值,減少市政支出、創造市政收益。可說是一帖解決舉債過高的良藥。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