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潭菇蕈食不得
2007.06.20
照片
幾天大雨過後,蘭潭一帶的倒伏木或較陰暗的樹幹上,大多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野生菇蕈,這些菌種有的像香菇,有的像靈芝,民眾千萬不要以為這群嬌柔小菌種模樣可愛而任意摘食,社大執行長陳柏濡表示:蘭潭自然生態工作坊的伙伴,利用端午節連續假日在蘭潭記錄到六種不同的野生菇蕈,有狀如傘蕈者也有狀如靈芝者,但是這些菌種是否有毒,必需送驗才能確定,民眾萬不可認為那是野菜的一種而隨意採食,以免發生意外。
陳柏濡說:在台灣地區菇蕈的成長大都從四月份開始,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資料顯示,菇蕈是常被自然保育界忽視的一類,很少自然保護區設有菇蕈或真菌保育區。台灣地區常見的野生菇蕈,大概可以分為高海拔和低海拔常見的野生菇蕈,又可分為鵝膏屬、紅菇屬、乳菇屬、牛肝菌等四大屬種。海拔1、300-2、300的地區一直都是台灣野生菇蕈的大本營,占目前已知種類的六成以上,其中有珍貴稀有的羊肚菌,長在台灣特有種植物牛樟樹幹朽心材的牛樟芝,採集不易的桑樹木層孔菌,長在枯立木或風倒木上的金耳或銀耳,味道濃郁可食的雞油菌屬,及花形如花椰菜的繡球菌等。
陳柏濡說:蘭潭地區林相保護尚稱完整,也因此提供了菌種生存的空間,早期農業社會由於物資缺乏,台灣島民利用野菜佐餐的情形非常普遍,這其中以野生黑木耳、雞絲菇為最常見,在鄉下或高山地區則常有食用不明菇蕈中毒的案例發生,因此,社區大學特別呼籲來往於蘭潭健行的朋友,為了安全,不要任意採摘蘭潭特有的生物資源。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