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校驚見生態寶地 馬明潭重現台北盆地歷史
【政大之聲記者/陳蘊凌、洪與成、高婉瑜】永建國小因為原校地不敷使用,十多年前便開始推動遷校計劃。在預定的新校地中,卻意外發現一處溼地,疑似為馬明潭的遺跡。多位學者入駐勘驗調查後,認?該濕地在歷史和環境生態保育層面都有著一定的價值,因此呼籲在遷校工程進行的同時,也能夠維護這個在臺北市難得一見的綠地。
此新校區被發現留有十多坪的低窪地,容易在下雨過後形成溼地,長年下來,附近區域經歷了無數次的開發,溼地卻仍然保留著豐富的生態物種。木柵文史工作室總幹事許哲豪說:「後來因?光復,國民黨把這個地方封閉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幾乎也沒有人去破壞生態,所以會不會自然形成一個比較小的天然湖泊或濕地呢,我相信這是非常有可能的。」但在學者公佈研究結果之前,永建國小校方並不知情,校長林其賢表示:「我們也是到最近才去理解這一切的歷史,因為這個過程當中花比較多時間在整個技術面的一個規劃。」
馬明潭過去涵蓋的區域十分廣闊,對此許哲豪說:「古時候沒有興隆路,木柵路也還沒有開通,從安康社區的興隆路四段跟木柵路二段到再興中學,四面都是山,那裏等於是臺北的小盆地。」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文山也提到:「這個區域都是耕地,因?它是比較低的地方,可能是在景美溪外面的汎濫平原裏面。」一直到日本人一九一一年把木柵路開通,讓馬明潭的水從溝子口流到景美溪,才演變成現在的面貌。
馬明潭見證了台北的變遷,保留了最接近過去生態地質環境的樣貌。經過了多方觀察研究,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楊平世表示:「我們在那個地方短短一年,光昆蟲就有三百多種,植物大概四百八十幾種。」那裏的生態豐富程度不只是這一些,它甚至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比較難得的話,光那個地方就有十幾種的蜻蜓,還有我們在那個地方有發現七種蛙類。所以是一個壓縮的生態系,也是野生動物的避難所。」
同樣參與研究的地質系教授陳文山則提到,它是一個仍維持原始面貌的濕地:「馬明潭是靠景美山底下的小支流。理論上來講,一百年前景美溪兩岸有很多的濕地,房子絕對不是那麼多。這塊地一直是沒有被干擾到的,至少這個地方是整個木柵區域裏比較類似原來的濕地環境。」
至於這塊濕地是否真的是馬明潭的遺跡,楊平世則認為可能性很大。不過,許哲豪的態度則有所保留:「因為就古書和一些相關文獻,跟整個地形上的一個考證來講的話,可能性會比較低一點。」同時,華興里里長林?池表示,長年下來附近居民並沒有人記得它是否為馬明潭的舊遺址,也難以追溯。
不論是否為馬明潭的舊址,學者肯定它的自然生態價值,而目前保育工作也已經開始進行,陳文山表示,希望未來能讓溼地發揮生態教育的功能,他說:「現有的建築物沒有拆,把那邊稍微整理一下變成生態教室。晚上可能開一些課、演講啦,可能會設一個博物館,附近的年輕學生可以來這裡做一些生態教育。」林其賢也表示支持:「當你發現有一個地方,它具有歷史價值、具有生態環境的時候,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認?:我們應該盡力把它保存。」他強調,校方會盡全力和市政府各單位配合,讓這塊意外發現的生態寶地,能夠順利維持它的自然樣貌,也成為學童在學習環境中最珍貴的生態教材。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