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底遙柳丁 有機創出一片天
【記者陳裕文報導】在南投縣中寮鄉八仙村馬鞍崙聚落,延著一條狹窄的農路走,穿過果園,來到溪畔,一間小小的工作站就建在路旁,這就是「溪底遙學習農園」,不僅讓中寮鄉以有機生產,脫離傳統柳丁的削價競爭,也讓溪底遙成為新農業時代夢想的起點。
南投縣中寮鄉,在九二一地震前少有人聽聞,沒有觀光資源,更絕少有外地人到此。它曾有過風光的歷史,在日治時代以出產香蕉、柳丁聞名,然而日後隨著產業轉型,年輕人都往都市走,中寮的風光不再。直到地震後,中寮鄉多處的土石流、走山,使得中寮因九二一震災大大的出了名,許多中寮人回到家鄉協助重建,連沒聽過中寮的外地人,也都因著一份協助重建的心情來到這裡。
記者出身的馮小非,九二一時多次深入災區採訪,從初期辦中寮鄉親報,到後期成為重振開發中寮鄉永續有機農業的「溪底遙學習農園」幕後推手,馮小非是少數為重整災區至今仍親身持續奉獻的人。有人跟她說,掌握媒體的記者可以為更廣大的台灣做更多事,不必自己下海這麼費力,然而她覺得自己的個性喜好恬淡,採訪工作與人之間的衝鋒陷陣並不適合她,她更適合直接對少眾貢獻。
於是她與出身中寮鄉的農家子弟廖學堂一起合作,利用廖學堂家中的一片土地,召集成立了「溪底遙學習農園」,他們堅持農藥零殘留的有機柳丁栽種,最初成立時只有廖學堂與馮小非兩個負責人,以及兩位農民負責照顧六七百顆的柳丁樹。
馮小非說,一開始真的很辛苦,人手不足,加上對技術的不熟悉,所以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再加上很多人不看好有機柳丁的未來,壓力十分大,但是既然決定去做,就覺得要做到最好。
然而在他們努力的過程中,第一個反對的不是別人,就是柳丁園的地主─廖學堂的父親,在他眼裡,有位有理想的孩子很光榮,但是要將這份理想用到家傳的農地裡,就變得很危險。學習農園成立前幾年,廖學堂和馮小非,以及許多願意協助的老師,幾乎都是從事說服的工作,但是要一位傳統老農,相信不拿鋤頭的理想青年,相信純空想的農業願景,根本很難聽得下去。
馮小非表示,所以她們只能不斷從有機種植的實作中,一關關找出問題,一項項研究出解決方式,看書、問老師、仔細觀察、費心實驗,從農事中累積經驗,讓自己不再只是理想青年、理論學者,而是能面對傳統農民,談風談雨談霧氣的新一代農民。
廖學堂也說:「要做成績給大家看啊,大家要看到真正好才會相信,不然,傳統用藥的柳丁,沒有蟲害,一樣大的地,產的柳丁又多又漂亮,也不必像我們堅持有機不能用藥純人工這麼辛苦,他為什麼要相信你?」
對於一座有機果園,不能使用除草劑,不能噴灑農藥,許多工作都必須以人力進行,包括耐心的從小小樹洞中,抓取躲在裡面的星天牛。為了保護果樹的根部,他們想出妙法,為一棵棵果樹穿上裙子,以防止蟲害的發生。果園內工作繁雜,依賴大量人工管理,人力成本不斷增加,另外,有機肥料的使用,更是加重生產成本的負擔,如果不是憑著對溪底遙的熱情,恐怕根本撐不下去。
同時繁瑣的果園工作,讓有機種植的觀念,不是人人都能夠接受,中寮許多農民依舊使用傳統方式種植作物,對於有機種植,總覺得是費工耗本的傻事。說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溪底遙堅持有機種植,也是想在傳統農業區,扮演一個帶動角色,讓傳統的農民,願意學習有機種植。
幾年來,溪底遙一路走、一路實驗,也有許多充滿熱情的朋友加入,讓溪底遙團隊更加堅實,大家理念一致、目標齊一,在他們的網頁記錄中,不像介紹一個有機果園,而是自豪在這個生態農園裡,所有的生命都能和諧相處,其實他們突顯一個重要的理念─有機,不只是消費者吃得健康,更是生產地的環境保護。
當馮小非說,她喜歡工作站旁,親手栽種的一棵果樹時,彷彿她再也離不開這個地方了。當人開始懸念著一棵紮根於土地的樹,其實就已開始將生命與土地作連結,那意謂著將是一場漫長的等待。從傾毀到重建,多年光陰的堅持,青春無悔的投入,馮小非待在中寮六年,其實她在都市可以輕易的開創一番事業,但是她選擇留下,於是在一吋吋等待成長的光陰中,柳丁也從青綠轉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