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中山堂 簡介

2008/08/09 18:08
3,848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1928年日本人為了紀念日皇裕仁登基,並作為施政紀念事業重要建設項目之一,拆除了原地清末布政使司衙門,並且將部份拆除的建築物移到植物園陳列,而在原址開始籌畫興建「台北公會堂」。

中山堂 簡介
1928年日本人為了紀念日皇裕仁登基,並作為施政紀念事業重要建設項目之一,拆除了原地清末布政使司衙門,並且將部份拆除的建築物移到植物園陳列,而在原址開始籌畫興建「台北公會堂」。
「台北公會堂」正式動工是1932年11月23日,該項工程費時四年,於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建造完成;主要設計者為總督府技師井手薰,全部工程共耗費九十八萬日圓,動用工程人員九四五零零零人。
公會堂的建築本體採用鋼筋混泥土所造,為四層式鋼骨建築,是當時依現代建築法所建最牢固的結構體,無論其耐震、耐火、耐風,其性能均極為優良。公會堂面積有一二三七坪,建築物總坪數則有三一八五坪,它的主要特色是建築式樣採集自由的形式,並具有西班牙回教式建築風格,其空間可容納人數,也僅次於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公會堂而退居第四位。
到了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台灣省受降典禮便在公會堂舉行;當時場麵場面極為盛大,受降典禮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代表中國?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受降,日方投降代表則由台灣總督兼任第拾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等人代表出席,從此以後被日本人統治51年的台灣,正式重返「祖國」懷抱。
光復後「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並由台北市政府接收,內部的「大集會場」、「大宴會場」、「普通集會室」、也同時改為「中正廳」、「光復廳」及「堡壘廳」。其後中山堂的主要功能之一即為釗開國民大會之場所,並且成為政府及各界舉辦重大集會之空間。
中山堂在過去的歲月裡,經常成為政府接待外賓(外國貴賓)的場所,其中最受矚目的有美利堅合眾國前總統尼克森、大韓民國前大統領李承晚、越南共和國前總統吳廷延、菲律賓前總統賈西雅、伊朗前任國王巴勒維等等外國元首訪華;均在此舉行國宴。
此外中華民國台灣與美利堅合眾國簽定共同防禦條約及中華民國第二、三、四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大典也都在此舉行。
由於這些珍貴歷史突顯了中山堂的特殊地位,嗣經內政部於民國八拾一年將中山堂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圖 張葉彬 攝影     聞 文 張葉彬 創作 寫作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