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生活圈的人」
在「打造新生活圈的人」系列,盧天福、劉翔宇描寫了地方上如何讓原本停止使用的干城車站「復活」的過程。他們也認真做記錄,呈現了地方人士與當事人對兩村共同推動「雙子心計畫」的聲音。
報導/盧天福、劉翔宇
擁有許多三級古蹟與珍貴鄉村資產的花蓮縣吉安鄉南華村與干城村,居民閩南、客家、原住民、外省各占四分之一,是典型的農村聚落。近年來兩村為了達到整合地方資源、帶動當地產業的目的,於是攜手合作,由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與干城社區發展協會負責,共同打造新生活圈,這計劃的名字就叫「雙子心」計劃。
〝雙子心計劃〞由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鍾寶珠和干城社區發展協會林世昌,兩人作為兩村溝通橋樑,合作推動這總體營造計劃。林世昌指出,雙子心計劃可以改善社區髒亂空間,提升整個生活環境的品質,也可以藉此進行人才培訓,比如說現在南華就有培訓木工班、砌石班還有解說員訓練,可以傳承兩村的特色,是一種文化產業的延續。
鍾寶珠與南華、干城兩村結緣,源自環保理念和文化調查。她從民國九十三年開始跟南華村接觸,隔年六月移居當地,一開始是做吉安鄉菸樓的調查,瞭解當地菸葉的發展歷史與菸樓的特色。鍾寶珠指出,菸樓對整個吉安鄉是蠻重要的產業,如果有機會能把菸樓整修起來,將會是一個不錯的歷史建物或鄉土教材。可是,「在跟南華互動過程中,我發現村子裡缺乏會寫企劃案的人,沒有一定的教育程度,或者沒有受過訓練,就很難會寫企劃案,也就很難去跟公部門爭取經費去執行案子,只能被動的配合政府業務單位要執行的計劃,去做較小又零星的地方建設,沒有社區整體營造的觀念缺乏自己的主體性。」就這樣,鍾寶珠開始針對村子需要的發展定位,幫忙寫企劃案向政府部門爭取經費來執行案子。
鍾寶珠說,干城村、南華村在民國六十幾年以前本是同一村,後來因為行政區域劃分而分開來。這兩、三年,南華的社區營造有一點點成績,而干城社區新任的理事長跟村長,都很有心要為地方做事,加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又要地方提出客家文化環境營造計劃,「我們就想到既然要寫南華村營造、乾脆連干城也併入進來,因為以前都是同一村本來就應該攜手合作,資源可以共享,從同性質的兩村雙子的概念出發,利用這機會一起合作,讓大家可以開始一起讓整個鄉越來越進步。」
林世昌理事長說,當初接到客委會環境營造計劃公文時,因為不了解這個計劃案的性質跟作業過程,加上從來沒有申請過,比較陌生,所以不敢去提企劃案。剛好南華村的鍾寶珠提議讓南華跟干城聯和提案,計劃案她來寫,寫好草稿再來討論。「於是我們開車沿著兩村的幾個重要地點,一邊走一邊決定我們想要做的定點,再經過幾次討論,終於規劃出雙子心計劃的雛型。」林世昌記憶猶新地說。
不過,有了構想,還需要北上爭取。因此,這份計劃書完成後,林世昌跟當時南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溫文谷,還有吉安鄉公所社會課賴慶賢課長,帶著計劃書到台北的客委會做簡報。基本上客委會認同這計劃,也實地到花蓮勘查計劃內容跟景點,唯一的問題是,他們需要瞭解兩村是否有能力執行所提的計劃內容,所以先核准示範工程~改建兩村一些閒置的空地,然後依照範工程所做的品質,來考核兩村是否具有這能力,有沒有辦法執行雙子心計劃的後續內容。後來溫文谷當選吉安鄉民代表,業務上比較忙,就把這個計劃案委託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來跟干城社區發展協會全權處理。另外兩村村長也會協助,負責跟公部門反應問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