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記者。
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人人手持DV、數位相機或是具備攝影功能的手機,配合基礎的非線性剪輯技術,人人都可以是記者。而公民記者的出現,也宣示著「公民賦權」、「新聞自主」時代的來臨,專業記者逐漸式微,而公民更不應被主流媒體所宰制、牽制。
公民記者,第四權革命的開始。
當公民具備了「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的教育,公民覺醒了!開始會批判媒體的偏頗報導內容,開始質疑新聞產製的過程是否客觀真實,並且懂得拒絕受訪,漸漸會表達出「no command!」(不予置評)。
更進一步地,公民開始握有新聞力,成為監督主流媒體、站在與第四權不同立場的「第五權」。
公民記者接觸主流媒體不易也不願觸及的弱勢團體,開始替在地新聞、弱勢團體發聲,也儘可能的減低弱勢團體的數位落差,並加強弱勢團體的資訊教育,例如:公民記者教導、告知弱勢團體其相關新聞內容,讓弱勢團體深刻了解到仍是有一群公民記者在幫助他們對抗主流媒體不當的報導。
公民記者為一微型媒體
公民記者猶如一個微型媒體,個人力量小歸小,但其影響力是非常巨大深遠的。
主流媒體可能因為新聞具有「議題性」而爭相報導,卻從未做到「查證」、「實事求是」的精神,因而造成主流媒體所呈現的都是不客觀不公正的報導;反觀公民記者,不受地理的限制以及截稿時間的壓力,故可以呈現更深入的報導,以多元觀點來挖掘真相。
最有名的例子為CBS主播 Dan Rather報導出示美國總統布希在服役期間受到優待的備忘錄,引發美國輿論譁然。經過與同時期文件比對鑑定之後,證實文件造假。由於主流媒體沒掌握真憑實據的事實,而受到部落客(Blogger,即所謂的公民記者)的質疑,最後由網路新聞率先報導真相,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不但促使Dan Rather黯然下臺,紐約時報也表示「部落客讓主流記者失業」,代表著公民新聞的崛起是「個人媒體戰勝強勢媒體的里程碑」。
審議式民主有待商榷
對於2008總統大選辯論會,台灣公視首開先例,加入公民提問活動,促進民主對話與民主發展,實踐「審議式民主」,這是?得肯定的一件事。
但是,其中仍存在不少問題。
在總統大選辯論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候選人對於主流媒體商業媒體懷有一種期望,寄望主流媒體可以替候選人多增加曝光率,因此候選人給予主流媒體特別的禮遇,形成不同的差別待遇。
而主流媒體對於公民記者施以所謂的專業霸權,以及競爭壓力,長久以來,主流媒體掌握了新聞採訪的場域,所以當有其他人要來搶奪媒體工作者的工作領域時,他(她)們會備受威脅,而對公民記者施予言語暴力。
也由於當公民記者背後沒有一個組織依靠,難以在採訪的競爭場域當下被所謂的主流商業媒體所接受,自然備受主流媒體的責難與壓迫。
因此,公民記者要成為一股抗衡主流媒體的力量,除非公民記者能夠有能力製作出為是人所熟知與驚訝的新聞,並且讓主流記者感受到公民記者的壓力,才能與之抗衡,以及獲得主流媒體以同業視之。
總而言之,公民記者仍具發展潛力,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必定能看到公民新聞蓬勃發展。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