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門諾系列報導-山林間的行動醫療

2008/07/10 17:03
2,789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位在花蓮的門諾「山地巡迴醫療隊」。清晨,一群醫療人員整理好醫療器材,整裝待發,而今天的行程,是前往花蓮縣萬榮鄉明利村與光復鄉的馬太鞍部落,作定點、定時的巡迴醫療。車裡有醫師、護士以及庶務員,一行三人,靠著一部車,前進山區部落。

其實,從民國37年開始,一支由67個人組成的醫療隊伍,開著改裝的美軍卡車,出現在東台灣的原住民部落中。這是台灣首次有醫療人員進入山區,為族人帶來實質的服務。這支全台未曾出現過的山地巡迴醫療隊,是當初門諾醫院海外救濟總會,應台灣基督長老會山地宣道會的邀請,開始進行山區醫療救濟工作。他們載著一箱又一箱的醫療物資跋山涉水,為交通不便的族人們免費提供醫療服務及藥品。根據行政院統計資料顯示,民國50年代的台灣山地鄉居民,不論男女,平均餘命皆比平地居民少16歲。 

原因何在呢?透過深入山區的醫療行動,醫療人員發現原住民的生活環境與經濟條件普遍不佳,這個狀況導致他們的營養不夠充足,並且引起許多傳染病與慢性病的蔓延及發生。在以「部落」為單位的生活形態中,改善公共衛生條件刻不容緩。為了在醫療、宣導上更貼近山區住民,民國48年門諾開設護校,所招收的學生以原住民為主,也就是日後第一批「原住民護士」。這群原住民護士不僅成為醫師與患者間很好的語言溝通橋樑,還因為是同族人的同理心,在進行公共衛生宣導時獲致很好的效果。當時的門諾醫療隊不僅提供醫療服務,他們還觀察到族人的營養問題。不少孩子營養不足,影響健康,因此,他們募集不少物資,運送上山。民國50年起,為了替山區孩童補充營養,門諾在各村落設置了「牛奶站」。經過不斷的宣導與共同努力,原住民的營養、環境衛生都得到了改善。

過去,不少原住民自嘲「小病要忍,大病要等」。現在,有衛生所、巡迴醫療定點定時「到場服務」,這樣的情形已經不多了。但是,原住民部落還存在哪些醫療問題呢?過去的醫療小組發現,山地鄉最嚴重的疾病,其實是寄生蟲感染,甚至造成重要死因。隨著環境的改善,目前已經沒有這方面的問題。目前,衛生所與門諾山地巡迴醫療隊相互合作,提供原住民更豐富的醫療資源。 

 

隨著生活形態改變,目前原住民與台灣地區居民的平均餘命,差距已經縮短為十歲,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研究人員發現,在75歲以上的老年階層,原住民的平均餘命反而高於一般地區居民。從1947年開始為台灣山區巡迴醫療而努力奔走的美籍孫雅各牧師夫婦,曾在給女兒的信上說:「我要告訴這些原住民耶穌的故事、環境衛生以及各樣事情。我要教他們洗澡、洗衣服,讓他們蓋有隔間的公共澡堂,給他們澡缸和肥皂,並且獎賞那些每天洗澡洗衣服的人。」

60年了,榮獲醫療奉獻獎的「門諾山地巡迴醫療隊」依然如故,一輛車、幾個人,還有一拖拉庫的醫療品,迂迴穿梭在山林之間。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