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硯鈺/南華大學報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首憫農詩,不僅說盡農人的辛勞,更提醒人們要飲水思源。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於本學期新開設一門「自然農法實作」課程,藉由學生的實地耕種,讓學生真實體驗農家生活。
教授這門課程的王昱海老師表示,小木屋旁有一塊小土地,那兒是他與學生辛苦營造的「小小有機農場」。丟開沉甸甸的書本、死板板的理論,他選擇帶領學生身體力行,去感受田野間的樂趣。希望此課程的實作安排,讓學生能學習如何在人與自然界中取得平衡,而不是需索無度的浪費資源。
自然生物科技學系二年級洪敏哲說:「雖然家裡本身就是農務人家,不過選修這堂課後才發現原來種菜這麼不容易啊!也讓我開始珍惜現在的生活。這種實務性的教學我很喜歡,上課時老師還會補充其他種子的種植方法,讓我們對於農作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不同以往制式的教學方式,王昱海鼓勵學生,將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瓶頸與病蟲害問題,都提出來與同學們分享。由於同學彼此栽種的植物種類不同,所以老師採隔週式,在教室內進行討論與教學。他強調,師生必須保持良好互動,才能激發學生旺盛的求知慾。
不過,王昱海指出,種植任何東西都沒有「撇步」,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恆的耐心。事前做好詳細規劃,將植物彼此間的距離拿捏恰當,如果間距太大,就容易缺水,農作物就會因此枯萎。
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四年級張勝凱表示,經由同學介紹才選擇修這門課,不過這學期真的受益良多。由於家中也是務農,所以剛開始接觸這課程時,並不會覺得太生澀。在課堂上,老師會教導大家,在不同季節時,可以種植哪些不同的菜種,而且經過老師多次指點後,才會發現耕種需要考慮的事情真的很多。
王昱海認為,就算栽種失敗也是一種珍貴收穫,但是學生要從失敗中記取錯誤,才是這門課真正的用意。看著學生伴隨著植物成長,每天細心呵護及觀察,對他們來說,這也算是一種學習「付出」的考驗,從中能藉此領悟不同的人生經驗。
有別於其他課程,這堂課主要教材是農具,系上提供鋤頭、斗笠、手套等用具,同學只需要自備長筒膠鞋、毛巾和水壺,就可以輕鬆體驗農村生活。另外,在選擇種子、翻鬆土壤、調整植物的生長環境,則都是學生捲起衣袖自己親手做。
畢業於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生物博士的王昱海,在尚未當老師之前,是在美國賓州開設民宿,以「有機農場」為特色,食材是採用自己栽種的有機蔬菜。他表示,現在一般人所認知的「有機」並不完全正確,不是沒有噴灑農藥、反對用化肥就是有機;應當是順應天時與大地,與昆蟲和平共處,遵循植物生長的法則,才是真正的「有機農法」。
「小小有機農場」中的肥料,也是講求天然,分別是將學校餐廳廚餘經過機器處理,加水稀釋,變成液肥,以及附近農會碾米廠供應的穀糠,作為肥料,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體系,不但環保又經濟。目前所栽種的番茄、玉米、花生、南瓜、葉菜類等農作物,有部分已經採收,很多學生在母親節時拿回家孝盡媽媽,這樣不但可以省下一筆買菜錢,還可以盡孝心,可說是一舉兩得。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