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畫出思念 畫出新人生

2008/06/04 21:29
2,989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李建良/嘉義布袋報導】

  在嘉義布袋的龍江社區,有著一位經歷喪夫之痛的阿嬤,蕭曾蘭。她,有著一頭烏黑的捲髮,樸實的穿著,歲月也在她的臉上留下了痕跡,這就是她。而她卻不因自己老又喪夫而對生命感到絕望,無師自通的她拿起了畫筆,將悲傷的情緒轉換在圖畫上,用線條和色彩將感情託付在這一幅幅的畫中。這些畫對她而言,是思念、是不捨。

  出生在嘉義南靖的她,雖然是布袋人,但是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小學時期就不斷地在搬家,所以也唸了好幾間學校,從南靖到梅山再到北港。就像當時許多的女孩一樣,從小成績就很優異的蕭曾蘭,在當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觀念束縛下,國小畢業後就沒辦法繼續就學,只能選擇去工廠作女工學裁縫,賺錢貼補家用。

蕭曾蘭阿嬤笑著訴說著她的故事。

記者李建良/攝影

  嫁回布袋後,辛勤工作的夫妻倆,不但和布袋鄰近的人家一樣,平常要在烈日底下曬鹽,賺取一點一滴的血汗錢來過日子,也要去照顧漁塭,以免漁塭的魚被人偷撈。阿嬤說:「曬鹽我也只去幫忙過一次啦!去一次就被太陽曬的滾燙的海水給燙傷了。」也許是丈夫體諒她的辛勞,所以就沒再讓她去幫忙過曬鹽,而她就在家幫人家縫補衣服,貼補家用。雖然就像傳統所說的男主外、女主內,但是夫妻倆互相恩愛,互相體諒對方,同心為了這個家打拚,實為令人動容。

  然而就在二十年前,丈夫被檢查出罹患了心臟疾病,身體無法承受曬鹽和漁塭的粗重工作,因此這些工作也就此被他們倆擱置下,轉而去鄰近的工廠批一些手工在家製作。做這些手工看似容易,但是能賺的錢卻是少之又少,阿嬤說:「像幫人家貼個布襯,一件也不過4、5角而已。」但在他們日夜都辛勤工作,只要有空閒,兩個人就是在做,一個月竟然也可以有2、3萬多的收入!他們的觀念就只是踏實去做每一件事情,也因為這樣才能積沙成塔、積少成多。

蕭曾蘭從畫畫中,找到了新的人生。

記者李建良/攝影

  好景不常,就在一年前,她的丈夫過世了,只留下她一個人守著空蕩蕩的房子。這樣的孤寂感就在空蕩的房子裡,不斷向她撲擊而來,她也好像失去了生活中心一樣,每天把自己關在家中,難過地思念丈夫。但就在某一天,阿嬤看著牆上的月曆,突然覺得上頭的照片十分美麗,自己也很順手地拿起筆,一筆一畫地勾勒出線條,進而成為一張動人的圖畫,這一畫,也就畫出興趣了。

  這些畫雖然不比大師名畫,但是卻是她無師自通的作品,有著樸實的鄉村之美。這一年來,她就靠著畫畫來忘懷喪夫之痛,他說:「只要畫畫,就不會胡思亂想了。」她把對丈夫的思念和不捨,用畫筆一筆一畫地用圖畫表達出來,這些畫代表的不只是思念更成了她精神上的寄託。
  
  就這樣她已經畫了2、3百張的畫,也將這些畫送給親朋好友,有時候她甚至一天就完成4張圖畫,社區志工送他的資料夾,很快就裝不下了。她的畫受到親朋好友的賞識外,社區的志工更幫她報名了,由中華漫畫人文藝術發展協會主辦的「老農津貼 富麗農村」漫畫比賽,而她也不負眾望,在老人組拿下了佳作的好成績。

  活了七十幾歲,阿嬤對人生也有了自己的體悟。對她來說,吃苦就像是吃補,這是一種人生的歷練。腳踏實地工作,一步一腳印地走完人生,這就是她的人生觀。曾中斷就學的她,也奉勸了現在的青年學子,要好好用功讀書,不要糟蹋了可以栽培自己的機會,想想讀書在阿嬤她們的那個年代,是如此的難得可貴。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