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族語系列之一〉:讓族語傳下去

2008/06/04 17:41
3,557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族語系列之一》:讓族語傳下去

 文:阿莉曼格格(布農族)     423日,賽德克(Sediq)從原來的泰雅族獨立出來,正名為第14個原住民族。這8年來政府相繼認定了5個原住民族,原住民從過去的9族,增加到了14族。然而,官方以語言做為認定民族的標準,就算是增加愈來愈多的原住民族,都可能只是歷史的暫存狀態,因為如果語言一旦消失,最後原住民族也會歸零滅亡。     台灣原住民族,隨著政權更迭,語言面臨著死亡的威脅,自從實施原住民族語認證之後,90學年度起開始九年一貫教育,原住民族語與閩南、客語以鄉土語言課之稱首度列入國小正式課程,讓台灣學校教育更能邁入民主新的里程碑。     不過跟著太魯閣族語老師實地走訪台北縣市的小學發現,族語上課的時間,學校大都安排在早自習朝會或午休時段,原住民學生必須跟其他學生隔離,要不就是犧牲午休時間,學生反應上課精神不濟,而授課的族語老師,也無法有正常的休息用餐時間,並且上課的地點大都不在正式的教室裡,很多學生都是在沒有黑板並受其它干擾的圖書館內,或其他不利於教學的場所。     既然是正式課程,應該就要兼顧每個學生的受教權,依規定各校各年級各族只要有原住民學生即可開班,但台北縣市尚有多校並未針對各個族語進行開班,學校的理由往往是無法針對一名原住民學生開課、不然就是經費及師資的不足。     不過,族語老師教學經費以一節課320元的鐘點計算,由教育部以專案補助款項支付,即使一個學生也一樣,學校並沒有額外的開銷擔。     另外師資不足的問題,以教太魯閣族語的老師金美麗為例,一星期共接了10堂課,族語老師一星期有20堂課的節數限制,金美麗還有10堂課的空檔,如果學校把族語課排在同一時間,在時間衝突排擠之下,自然就是犧牲了原住民學生的受教權。所以,以這個例子來看,族語師資不足是技術性問題可以克服解決的。     都會區有三分之一離開了原鄉部落的族人,所以族語老師不單只是把語言交給學生,往往也扮演著賦予該民族觀念,你為什麼要學族語?你是誰?開啟原住民學生認同學習的一扇窗,如果學校以各種認為困難的理由不開課,那麼原住民學生只好選擇閩南語或是客語作為鄉土語言,這樣反而是變相藉由教育加速同化。     原住民耆老及學界常疾呼原住民族語已進入急診室,檢視原住民小孩如何從要小培養說族語的過程,就成為民族存亡的關鍵,所以造就一個原住民孩子接觸族語、進而會說族語是不容忽視不能放棄的,因為流失的的速度太快,任何一個世代交替的過程如果不能銜接上,就可能使民族生命無法延續,存在的感覺是不是真實?這是原住民族最深的焦慮。     在小學實施鄉土語言課邁入第7年之際,真正落實的現況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問題仍層出不窮?在教學第一線的族語老師有苦難言,而原住民學生的空間和機會也視學校重視與否的程度有別,教育的理想不是一個都不能放棄嗎?還是因為只有一個而放棄了呢?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