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客遇上蘇花高──誰能誠實面對選民,面對台灣環境?
民進黨搞曖昧,操弄花蓮人八年國民黨可以比較負責任嗎?
蘇花高建不建,誰來告訴民眾真相?
兩個月前,政黨輪替的前夕,前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出現在一場應該要決定蘇花高是否興建的會議上。但是他卻提議,把要不要興建蘇花高,交給新政府重新評估決定。
蘇花高再度回到懸而未決的階段,不管是主張興建的地方政治勢力,還是反對興建的環保團體,還有正反意見都有的花蓮居民,不滿的情緒再度點燃。這件事情在新總統上任之後會怎麼解決?目前還是撲朔迷離!
早在民國七十九年,當時的交通部長張建邦提出了「環島高速公路計畫」,蘇花高的概念首度被提出來。十八年後,國民黨再度執政,新總統馬英九的全島便捷交通網的計畫裡,也提到「高速公路與快速道路系統整合」。這是否意味著蘇花高將會付諸興建呢?現在包括花蓮縣政府、立委還有縣議會,紛紛以各種不同的管道向新政府施壓,希望重提蘇花高。
但是另一方面,蘇花高不只是一條高速公路,它的難度和成本實在太高,可能要花上個一、兩千億的新台幣,還有可能造成花東地區的國土,難以回復的傷害,是環保運動人士心目中,那條不該碰觸的紅線。
包括希望有一條平安歸鄉路的花蓮人,還有不希望花蓮的好山好水,被蘇花高工程破壞的花蓮人,他們都擁有充分而且正當的理由,但是這麼久以來,政府難道提不出同時符合兩邊需求的折衷方案嗎?
本周的節目,獨立特派員記者張筱瑩、周明文整理了蘇花高內部會議的錄音,和過去政治人物的承諾,我們首先要還原這個歷經兩個政黨輪替的交通建設規劃案,究竟是如何成為政治人物欺騙民意,卻犧牲人民權益的過程。
我們事後諸葛,如果已經下台的民進黨政府早一點做出明快的決策,早一點告訴花蓮人在蘇花高之外還有永續發展的其他選擇,早一點將這些選擇付諸實施,這件事也許就不會是今天這樣兩難的局面。問題是:「早一點」如何如何,要承擔「多一點」的政治風險,一定期間內會讓選票更「少一點」,這恐怕才是政客心中那一點算計吧?
再度擁有執政權的國民黨,又會作出怎樣的抉擇呢?要蘇花高?工程技術、預算真的都沒問題嗎?國土、環境政策可以光憑地方的民意決定嗎?不可逆的環境破壞如何收拾?如果不要蘇花高,那能不能「馬上」就承諾,給花蓮人其他更好的選擇?不管是改善蘇花公路、更舒適便捷的軌道運輸,或者其他的選項──這的的確確,是他們最基本而且迫切的權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