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500集精選專題回顧五

2008/05/29 17:47
2,915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發聲,真的不容易87710

採訪剪接:丹耐夫景若(童春慶)

攝影:鄔瑪芙.巴辣拉費(張麗玉)

根據“攝影台灣”這一本書的記載,台灣原住民族和攝影機的接觸,大約在1895年之後,由外籍傳教士和探險家偶而相遇所拍攝,因為當時主要拍攝的主題是漢人社會,一直到日本佔領台灣以後,為了推廣皇民化政策,全面進入原住民部落進行調查工作,而攝影機正是主要的工具,從此之後原住民的影像,才大量的呈現在世人面前。台灣光復之後經濟的起飛,帶動了影像美學的萌芽,影像專業紛紛設立,影像資料的運動,不在限官方和專家學者,經由商業途徑流入到出版商、展覽館和廣告商,由於從事影像的工作人員,普遍缺乏對原住民文化的了解,原住民的形象一直被任意塑造。傳播媒體就這樣始終扮演外來者的身份進入部落,來影響其部落的文化和社會,但是解嚴之後,隨著文化復振的意識抬頭,加上新興媒體不斷的創新和普及化,傳播的工作逐漸成為原住民的新夥伴。本土文化的興起,加上新興媒體不斷的創新,攝影器材越來越輕便,越來越普及化,無形中,穿梭在原住民部落媒體工作者,也逐漸有原住民的臉孔出現。但是,原住民的媒體進展到今天,能夠穩健發展的,沒有多少,為什麼會這樣呢?

用影像書寫部落的故事871212

採訪剪接:哈露谷(張淑敏)

攝影:卡古(杜明賢)、張煥宇

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拿著攝影機在自己的部落拍攝紀錄片,他們透過鏡頭向族人學習;透過觀景窗貼近族人的心,其中受矚目的有花蓮太魯閣族的楊明輝老師、泰雅族的比令、亞布和保奈、瓦旦。他們走入部落把攝影機當成筆,書寫部落的土地和人的故事,他們紀錄部落也記錄自己,楊明輝的第一部作品以精神病患為題材的流浪者之歌,獲得台北電影獎優等獎以及後來的花蓮太魯閣族製刀紀錄“褪色的獵舞”、“請給我ㄧ份工作”,幾乎部部得獎,那年的新做“小夫妻的天空“也入選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青少年1998」影展,值得一提的是楊老師在拍攝過程中把自己的角色放在影片中,而不只是一個旁觀者,導演參與影片中主角的生活,也是楊老師紀錄片特殊的風格。另外一位泰雅族老師比令‧亞布,也常利用課餘時間,揹著攝影機到部落,親近臉上帶著泰雅圖騰的老人,雖然比令拍攝的Yaki不懂他為什麼老是扛著攝影機對她拍攝,也一直問相同的問題。但是比令真正想做的只是讓泰雅自己詮釋自己,透過影像用力的訴說自己。比起比令和楊老師,保奈專注在紀錄片的工作算是辛苦,退伍之後,他和比令及一些朋友在部落從事文化紮根的工作,由於沒有固定收入來源,使他投入記錄片的生活備嘗艱辛,他的第一部作品“石壁部落的衣服”也獲得了台北電影獎項,不過卻沒有因此而改變現實生活的困境,只是影像的魅力讓他在長期拮据下也不願放棄,保奈希望可以早日把家裡堆積成山的毛帶剪輯完成,讓部落的人看到屬於族人的影像紀錄。

親愛的影展891202

採訪剪接:娃郁

攝影:比佑

金馬獎頒獎典禮,現在正在國父紀念館舉行。和商業電影比較起來,紀錄片在台灣,算是比較非主流的藝文活動。不過,由一群年輕義工策劃的台灣第一次單一族群的紀錄片影展,「真實邦ㄗㄚ、」阿美影展,就在上個星期成功的落幕。這次影展不僅獲得觀眾熱烈的迴響,更特別的是,從影展的策展模式中,我們看到阿美族人強烈的主體性。這也是首次第一個以單族群舉辦的影展,阿美族人以自己的角度來拍攝族人的故事,利用影像的方式把阿美族族群的自主性以影像呈現出來。製作影片的工作人員說:掌握到自己手中以自己人的角度來看自己,也利用這次機會看族人在別人面前放映的反應會是什麼,影展過程中很多人會擔心說演唱會部份會搶走、模糊影展的焦點,後來大家討論說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讓演唱會跟影片可以做很好的結合,但是在影片中發現到片段裏有可能是在難過、疲累時所唱出來的,其實歌本身就是我們生活的結合,透過這部片,讓不管是在平地或者是在部落的阿美族人能有更多凝聚的向心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